白背葉,中藥名。為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白背葉Mallotusapelta(Lour.)Muell.-Arg.的根或葉。分布于云南、廣西、湖南、江西、福建、廣東、海南等地。根具有柔肝活血,健脾化濕,收斂固脫之功效,常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腫大,子宮脫垂,脫肛,白帶,妊娠水腫。葉具有消炎止血之功效,常用于中耳炎,癤腫,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中文名稱
白背葉別名
白鶴草、葉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樸樹、白帽頂性味歸經(jīng)
味微苦、澀,性平。歸肝、脾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根:柔肝活血,健脾化濕,收斂固脫。葉:消炎止血。主治 根: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腫大,子宮脫垂,脫肛,白帶,妊娠水腫。葉:用于中耳炎,癤腫,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用法用量 根15-30g;葉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或干葉研粉敷患處。詞條圖冊(cè)更多圖冊(cè)加工炮制
炮制方法 根,洗凈,切片,曬干。葉多鮮用,或曬干研粉。藥材鑒別
鑒別 ~葉:本品皺縮,邊緣多內(nèi)卷,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圓卵形,長7-14cm,寬4-14cm,上表面綠色或黃綠色,下表面灰白色或白色,頂端漸尖,基部略呈心形或近平截,具2腺點(diǎn),全緣或頂部微3裂,有鈍齒,上表面無毛,下表面被星狀毛;基出脈3條,葉脈于下表面隆起。葉基具2斑狀腺體。葉柄長5-15cm,質(zhì)脆。氣微香,味微苦、辛。~藥材性狀 葉:本品皺縮,邊緣多內(nèi)卷,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圓卵形,長7-14cm,寬4-14cm,上表面綠色或黃綠色,下表面灰白色或白色,頂端漸尖,基部略呈心形或近平截,具2腺點(diǎn),全緣或頂部微3裂,有鈍齒,上表面無毛,下表面被星狀毛;基出脈3條,葉脈于下表面隆起。葉基具2斑狀腺體。葉柄長5-15cm,質(zhì)脆。氣微香,味微苦、辛。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9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