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虎耳草,中藥名。為虎耳草科植物卵心葉虎耳草SaxifragaaculeateBalf.f.的全草。分布于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麻疹,高熱,咳嗽,中耳炎,腮腺炎,乳腺炎,無名腫毒,毒蛇咬傷,皮膚潰瘍,濕疹,燙火傷,月經(jīng)不調(diào),產(chǎn)后腹痛,咯血,外傷出血。
中文名稱
大虎耳草別名
巖耳巴、心葉蒙自虎耳草、蒙自虎耳草、紅巖草、反背紅、小反背紅性味歸經(jīng)
味微苦、辛,性寒。歸心、肺經(jīng)毒性
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活血止血。主治 用于麻疹,高熱,咳嗽,中耳炎,腮腺炎,乳腺炎,無名腫毒,毒蛇咬傷,皮膚潰瘍,濕疹,燙火傷,月經(jīng)不調(diào),產(chǎn)后腹痛,咯血,外傷出血。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滴耳。注意事項 孕婦禁服。相關論述 《云南中草藥》:“清熱解毒,活血止血。主治麻疹,高熱,咳嗽,支氣管炎,咯血,吐血,皮膚過敏,產(chǎn)后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中耳炎,腮腺炎,乳腺炎,皮膚潰瘍,無名腫毒,外傷出血,濕疹,燙火傷,毒蛇咬傷,凍瘡潰爛。”詞條圖冊更多圖冊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莖呈不規(guī)則塊狀,長1-2cm,直徑1.5-2.5cm,有多數(shù)須根,表面黑色。莖近細方柱形,長9-25cm,淺綠色,有縱棱?;~多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形,長1.5-10cm,寬1-8cm,灰綠色,先端鈍或尖,基部心形,與葉柄連接處有芽,邊緣具波狀粗齒及腺睫毛,兩面均被粗糙腺毛和斑點;葉柄長2-7cm,被褐色長腺毛;莖生葉披針形,長2.5-5mm,寬約1.1mm。有的可見聚傘花序,圓錐形,棕紅色。氣微,味微苦、辛,有小毒。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9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