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尾蒿,中藥名。為菊科植物牛尾蒿ArtemisiadubiaWall.exBess.[A.subdigitataMattf.;A.thomsoniiC.B.Clarkeexpamp.;A.subdigitataMattf.Var.thomsonii(C.B.ClarkeexPamp.)S.Y.Hu]和無毛牛尾蒿ArtemisiadubiaWall.exBess.var.subdigitata(Mattf.)Y.R.Ling[A.subdigitataMattf.;A.jacquemontianaBess.;Oligosporusjacquemontiana(Bess.)Poljak.]的全草。牛尾蒿分布于內(nèi)蒙古、甘肅、四川、云南、西藏等地;無毛牛尾蒿分布于華北、西南及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山東、河南、湖北、廣西等地。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殺蟲之功效。常用于急性熱病,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鼻衄,血風瘡,蟯蟲病。
中文名稱
牛尾蒿別名
野蒿、茶絨、紫桿蒿、指葉蒿、水蒿、艾蒿、米蒿性味歸經(jīng)
味苦、微辛,性涼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涼血,解毒,殺蟲。主治 用于急性熱病,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鼻衄,血風瘡,蟯蟲病。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水煎洗;或熬膏涂。藥理作用1、鎮(zhèn)咳,祛痰,平喘作用。
2、體外抑菌作用。
相關論述《滇南本草》:“塞鼻止血,破血散瘀。血瘤、血鼠、血風等疾最良。”
《甘肅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排膿,殺蟲。治急性熱病,瘡瘍流膿,風癢瘙癢,蟯蟲。”
《中國民族藥志》:“清熱利肺、消炎,殺菌。治咽喉腫痛,瘟疫熱,肺熱咳嗽,氣管炎,炭疽病等。”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年忍”病,肺部疾病,咽喉腫痛:牛尾蒿30g,莪大廈27g,熏倒牛24g,馬尿泡根21g,羌活18g。共研細粉,加入麝香2g,充分研勻。每次2g,每日2次,沖服。(《中國民族藥志》)
2、治慢性氣管炎:(1)牛尾蒿9-15g,用47.5%乙醇浸泡14d,然后濃縮至30ml,每日3次,每次服10ml。(《全國中草藥匯編》)(2)取牛尾蒿制取揮發(fā)油,裝膠囊(每粒含揮發(fā)油100mg)或制滴完(每粒含揮發(fā)油50mg)。每次服1-2粒(丸),每日3次。(《中國民族藥志》)
3、治蟯蟲病:鮮紫桿蒿不拘多少,洗凈,切段,水煎,取汁,反復2-3次,文火收膏,作丸如黃豆大。每次1-2丸,每日1次,空腹送下。2星期為1療程,停藥1星期后,再服下1療程。重癥臨睡前用膏外涂肛門。
4、治風疹瘙癢:紫桿蒿適量。水煎外洗。(3-4方出自《甘肅中草藥手冊》)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鮮用或扎把晾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莖呈圓柱形,長短不一。表面黃褐色、紫紅色、赭色、棕綠色,具縱棱,被稀疏絹狀柔毛。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不平整,中央有一個小圓形白髓或小孔。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葉:莖下部葉片3-5深裂;中、上部葉片3指狀深裂至漸不裂。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頭狀花序皺縮;總苞片綠色,邊緣有膜質(zhì);雌花位于邊緣;兩性花居中。花淡紫色至淡黃色。氣微清香;味苦,微澀。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99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