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艾,中藥名。為菊科植物中亞苦蒿ArtemisiaabsinthiumL.的葉和花枝。分布于新疆;我國南京等地有栽培。具有清熱燥濕,驅(qū)蛔,健胃之功效。常用于關(guān)節(jié)腫痛,濕疹瘙癢,癤腫瘡毒,蛔蟲病,食欲不振。
中文名稱
苦艾別名
苦蒿、啤酒蒿性味歸經(jīng)
味苦,性寒;歸脾、胃經(jīng)毒性
有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燥濕,驅(qū)蛔,健胃。主治 關(guān)節(jié)腫痛,濕疹瘙癢,癤腫瘡毒,蛔蟲病,食欲不振。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熬膏敷。注意事項 具有引起頭痛的副作用,矯正藥為洋茴香。藥理作用 中樞興奮作用。相關(guān)論述 《新疆中草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關(guān)節(jié)炎:苦艾90-150g。煎湯熏洗患部,或熬膏外敷。(《新疆中草藥》)
2、治濕疹,瘡癤:苦艾、刺黃柏等分。煎水洗患部。(《新疆中草藥》)3、治蛔蟲:苦艾3-5g。水煎服。(《新疆中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開花前割取花枝或采葉,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全體銀灰色,被大量絲樣緊貼的柔毛,用手觸之有柔軟感。莖具縱向明顯條棱,橫斷面白色,有髓。葉互生,下部葉有柄,完整的葉,用水濕潤展平后,葉片二至三回羽狀分裂,小葉片三角狀圓形,中部無葉柄,二回羽狀分裂,上部葉為羽狀分裂,苞葉3裂或不裂,裂片線狀長橢圓形,鈍尖,全緣或有鋸齒緣。眾多下垂球形頭狀花序,組成大型圓錐形花叢,頭狀花序單個或成雙,由披針形的苞腋生出,直徑3-4mm,總苞2-3層,覆瓦狀排列,外層苞片線狀,密被綿毛,內(nèi)側(cè)苞片橢圓形,膜質(zhì);花托具白色托毛;花黃綠色,中央花兩性,杯狀;邊花雌性,狹筒狀。氣蒿樣芳香,味苦。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0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