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尾泡,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宜昌懸鉤子RubusichangensisHemsl.et.O.Kuntze的根或葉。分布于陜西、甘肅、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具有收斂止血,通經利尿,解毒斂瘡之功效。常用于吐血,衄血,痔血,尿血,血崩,痛經,小便短澀,濕熱瘡毒,黃水瘡。
中文名稱
牛尾泡別名
山泡刺藤、黃泡葉性味歸經
味酸、澀,性涼。歸肝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收斂止血,通經利尿,解毒斂瘡。主治 用于吐血,衄血,痔血,尿血,血崩,痛經,小便短澀,濕熱瘡毒,黃水瘡。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相關論述1、《四川常用中草藥》:“酸澀,平。”“收斂,止血,解毒。根:通經散瘀。治吐血,痔瘡出血。葉:治黃水瘡,濕熱瘡毒。”
2、《廣西藥植名錄》:“根:止痛,利尿,殺蟲。”
3、《湖南藥物志》:“微苦、澀,涼。”
4、《湖南藥物志》:“通經利尿,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現代臨床用于治療外傷出血和各種出血,痛經,小便短澀和黃水瘡等。相關配伍1、治吐血,衄血,尿血:牛尾泡根30g,白茅根3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2、治痔瘡出血:①牛尾泡根15g,紫花地丁15g,虎杖9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②牛尾泡根15g,紫花地丁15g,虎杖9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3、治月經不調,痛經,產后腹痛:(黃泡子)根30g,土當歸30g,益母草15g,山莓根12g。煎水兌甜酒服。
4、治小便短黃:(黃泡子)根15-30g。水煎服。
5、治濕疹,癩子:(黃泡子)根皮研粉,撒布或茶油調涂。(3-5方出自《湖南藥物志》)
6、治黃水瘡:牛尾泡葉適量。研末,麻油調搽患處。(《萬縣中草藥》)
現代研究 ~現代臨床用于治療外傷出血和各種出血,痛經,小便短澀和黃水瘡等。~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根,秋、冬季采挖,洗凈,曬干。葉,夏季采,曬干。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3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