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水草根,中藥名。為罌粟科植物血水草EomeconchionanthaHance的根及根莖。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風熱目赤腫痛,咽喉疼痛,尿路感染,瘡瘍癤腫,毒蛇咬傷,產后小腹瘀痛,跌打損傷及濕疹,疥癬等。
中文名稱
血水草根性味歸經
味苦、辛,性涼;歸肝、腎經毒性
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散瘀止痛。主治 風熱目赤腫痛,咽喉疼痛,尿路感染,瘡瘍癤腫,毒蛇咬傷,產后小腹瘀痛,跌打損傷及濕疹,疥癬等。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研末調敷。藥理作用1、抗菌抑菌作用。
2、鎮痛鎮靜作用。
3、毒性:肝毒性。
相關論述1、《湖北中草藥志》:“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用于眼結膜炎,尿路感染,產后小腹痛,全身瘙癢,骨折,毒蛇咬傷,膿皰瘡,熱癤,小兒濕疹,癬瘡等癥。”
2、《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用于肝熱目赤,跌打損傷,腰痛。”
3、《中國民族藥志》:“治咽喉腫痛,下肢潰瘍,腹痛腹瀉,出血等癥。”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咽喉腫痛:血水草根5g,山豆根10g。煎服。(《中國民族藥志》)
2、治下肢潰瘍:用1%高錳酸鉀液洗凈傷口,取血水草根適量,搗爛外敷或干粉撒布傷口。(《中國民族藥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9-10月采,曬干或鮮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莖細圓柱形,彎曲或扭曲,長可至50cm,直徑1.5-5mm。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平滑,有細縱紋,節間長2-5cm,節上著生纖細的須狀根。質脆,易折斷,折斷面不平坦,皮部紅棕色,中柱淡棕色,有棕色小點(維管束)。氣微,味微苦。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07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