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仙草,中藥名。為小二仙草科植物小二仙草Haloragismicrantha(Thunb.)R.Br.的全草。分布于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具有止咳平喘,清熱利濕,調(diào)經(jīng)活血之功效。用于咳嗽,哮喘,熱淋,便秘,痢疾,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損骨折,疔瘡,乳癰,燙傷,毒蛇咬傷。
中文名稱
小二仙草別名
豆瓣草、女兒紅、沙生草、水豆瓣、豆瓣菜、蟻塔、砂生草、地茜、白粘草、同丹藥、斑鳩窩、船板草、地花椒性味歸經(jīng)
味苦、澀,性涼。歸肺、大腸、膀胱、肝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止咳平喘,清熱利濕,調(diào)經(jīng)活血。主治 用于咳嗽,哮喘,熱淋,便秘,痢疾,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損骨折,疔瘡,乳癰,燙傷,毒蛇咬傷。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20g,鮮品20-60g;或搗絞汁。外用:適量,干品研末調(diào)敷;或鮮品搗散。藥理作用 本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相關(guān)論述 《貴州草藥》:“清熱解毒,除濕消腫。治療癀,水腫,燙傷?!?h2>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 用于治療燙傷,水腫,細(xì)菌性痢疾膿血便和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相關(guān)配伍1、治感冒:小二仙草15-30g,桑葉6g,菊花3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2、治小便淋澀:豆瓣草、石韋、土茯苓、海金沙、滑石、木通、車前草各9g,甘草3g。水煎服。(《萬縣中草藥》)
3、治赤白?。乎r小二仙草60g,紅糖為引。煎服。
4、治血崩:小二仙草60g,金櫻子根30g,精肉120g。燉服。(3-4方出自《草藥手冊》)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全草,洗凈鮮用或曬干。炮制方法 揀除雜質(zhì),洗凈,切段,曬干。保存方法
用竹簍裝載,或捆壓成把,外加蒲席封固,存放于干燥處。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全草長10-20-30厘米,莖纖弱,赤褐色,直徑約2毫米。具四棱,棱上被疏短硬毛,莖節(jié)處有須根,葉對生,上部間有互生,葉片皺縮,展平后呈闊卵形或卵形,長0.5-1cm,寬4-8mm,淡綠色,有的帶紫褐色,先端尖或鈍,基部圓形,質(zhì)薄而軟,葉柄極短或近無柄。常見殘留穗狀小花,直徑1mm。氣微,味微苦。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0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