楸葉,中藥名。為紫葳科植物楸CatalpabungeiC.A.Mey.的葉。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湖南等地,廣西、貴州、云南等地有栽培。具有消腫拔毒,排膿生肌之功效。常用于腫瘍,發背,痔瘡,瘰疬,白禿。
中文名稱
楸葉性味歸經
味苦,性涼。歸肺、心、肝經毒性
無毒(《綱目》)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消腫拔毒,排膿生肌。主治 用于腫瘍,發背,痔瘡,瘰疬,白禿。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汁涂;熬膏涂;或研末撒。相關論述1、《本草拾遺》:“搗敷瘡腫,亦煮湯洗膿血,冬取干葉,湯揉用之。”
2、《綱目》:“拔毒排膿。”
3、《圣惠方》:“治灸瘡多時不瘥,癢痛出黃水:用楸葉搗羅為末,敷瘡上。”“治小兒眼有障翳:楸葉三兩(嫩者),爛搗,以紙裹,更將泥重包,著猛火燒之,候泥干,即取出,去泥入水少許,后取汁,以銅器盛,慢火漸漸熬之,令如稀餳,即貯入瓷合中,每日一度點一綠豆許。”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小兒頭上生瘡,發不生,兼白禿:楸葉,搗汁,涂頭上。(《子母秘錄》)
2、療瘰疬、瘺瘡:楸葉一味為煎,秋分前后,平旦摘葉十五斤,水一石,凈釜中煎取三斗;又換別鍋煎取七、八升;又換鍋煎取二升,即成煎,納不津器中。凡患者,先取麻油半合,蠟一分,酥一栗子許,同消如面脂,又取杏仁七粒,生姜少許,同研令細,米粉二錢,同入膏中,攪令勻,先涂瘡上,經二日來,乃拭卻,即以蓖子勻涂楸煎滿瘡上,仍用軟帛裹卻,二日一度,拭卻,更上新藥,不過五、六日,便生肌平復,未穴者即內消。瘥后須將慎半年已來。(《篋中方》)
3、治瘺瘡:煮楸枝、葉,取汁煎令稠,涂,神良。(《龍門石窟藥方》)
4、治附骨疽:楸葉陰干一兩,豬膽汁半兩。上二味,相和搗爛,涂瘡上封之。(《圣濟總錄》)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夏季采摘,鮮用或曬干。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0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