菥蓂子,中藥名。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ThlaspiarvenseL.的種子。分布幾遍全國。具有明目,祛風濕之功效。用于目赤腫痛,障翳胬肉,迎風流淚,風濕痹痛。
中文名稱
菥蓂子性味歸經
味辛,性微溫。歸肝經毒性
無毒(《別錄》)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功效作用
功能 明目,祛風濕。主治 用于目赤腫痛,障翳胬肉,迎風流淚,風濕痹痛。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5g。注意事項 《本草經集注》:“惡干姜、苦參。”藥理作用 菥蓂子所含黑芥子苷經酶水解成黑芥子油后,有殺菌作用。黑芥子苷可用于痛風治療以增加尿酸的排出。相關論述 《本經》:“主明目,目痛淚出,除痹,補五臟,益精光,久服輕身不老。”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眼熱痛,淚不止:菥蓂子搗篩為末,欲臥,以銅箸點眼中,當有熱淚及惡物出,并去胬肉,可三四十夜點之。(《海上集驗方》)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5-6月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打下種子,曬干,揚凈。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種子扁圓形,長約1.8mm,寬約1.2mm;表面棕黑色,兩面各有5-7條突起的偏心性環紋,基部尖,并有小凹。種皮薄,無胚乳,子葉直疊。氣微,味淡。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0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