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豆根,中藥名。為豆科槐屬植物西南苦參SophoraprazeriPrainvar.maieri(Pamp.)Tsoong的根。植物西南苦參,分布于我國廣西、云南、貴州、四川等地。具有利濕止瀉,散瘀止痛之功效。主治水瀉,風濕腰腿痛,勞傷疼痛,跌打損傷。
中文名稱
烏豆根別名
山豆根《貴州民間藥物》,矮砣砣、打鑼不響《四川常用中草藥》,野松皮、矮槐、野建芪、糙皮黃根《云南藥用植物名錄》性味歸經
味苦、澀,性涼。入肺、大腸經毒性
小毒《四川常用中草藥》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功效作用
功能 利濕止瀉,散瘀止痛。主治 水瀉,風濕腰腿痛,勞傷疼痛,跌打損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或磨水。相關論述1、《貴州民間藥物》:“清熱除濕。治勞傷,水瀉。”
2、《貴州草藥》:“活血化瘀。”
3、《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活血祛瘀,止痛,燥濕。用于風濕筋骨疼痛、骨折、跌打損傷、水瀉等癥。”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勞傷,烏豆根30g,泡酒服。(《貴州民間藥物》)
2、治水瀉,烏豆根0.15g,磨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3、治跌打損傷,矮砣砣l5g,香巴戟15g,金腰帶12g,連錢草l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附注 莖與根同等入藥。功效截瘧,用量9-12g,水煎服。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2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