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米,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粱Setariaitalica(L.)Beauv.或粟Setariaitalica(L.)Beauv.var.germanica(Mill.)Schred.的種仁。其儲存陳久者名陳粟米、粢。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具有和中,益腎,除熱,解毒之功效。常用于脾胃虛熱,反胃嘔吐,腹滿食少,消渴,瀉痢,燙火傷。陳粟米常用于除煩,止痢,利小便。
中文名稱
粟米別名
白粱粟、粢米、粟谷、小米、硬粟、秈粟、谷子、寒粟、黃粟、稞子性味歸經
味甘、咸,性涼。陳粟米:味苦,性寒毒性
無毒《別錄》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和中,益腎,除熱,解毒。主治 脾胃虛熱,反胃嘔吐,腹滿食少,消渴,瀉痢,燙火傷。陳粟米:除煩,止痢,利小便。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煮粥。外用:適量,研末撒;或熬汁涂。注意事項 《日用本草》:“與杏仁同食,令人吐瀉。”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相關論述 論粟米之藥性及功效:李時珍:“粟之味咸淡,氣寒下滲,腎之谷也,腎病宜食之。虛熱消渴泄痢,皆腎病也。滲利小便,所以泄腎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綱目》)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治療燒燙傷。相關配伍1、治赤白痢,下水谷,食不消:煮粟米粥,和曲末方寸匕,日四五服。(《衛生易簡方》)
2、治大病后,虛汗出不禁:粢粉、豉各等份(炒焦),故竹扇如掌大(燒灰)。上合搗,以絹囊盛,粉身。(《普濟方》)
附注 《新修本草》:“粟類多種,而并細于諸粱,北土常食,與粱有別。陶云當白粱,又云或呼為粢,粢則是稷,稷乃穄之異名也。”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后采收,打下種子,去凈雜質,曬干。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陰涼干燥處,防蟲蛀~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飲片性狀:呈類圓球形,直徑約2mm,上端稍鈍圓,下端稍尖。表面紅黃色粗糙,有4條明顯突起的縱棱。質堅,斷面白色粉性。味微甘。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30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