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烏桕葉,中藥名。為大戟科烏桕屬植物山烏桕Sapiumdiscolor(Champ.exBenth.)Muell.Arg.的葉。植物山烏桕,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具有活血,解毒,利濕之功效。主治跌打損傷,毒蛇咬傷,濕疹,過敏性皮炎,纏腰火丹,乳癰。
中文名稱
山烏桕葉性味歸經
味苦,性溫。入肺、肝經毒性
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解毒,利濕。主治 跌打損傷,毒蛇咬傷,濕疹,過敏性皮炎,纏腰火丹,乳癰。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相關論述1、《全國中草藥匯編》:“外用治跌打腫痛,毒蛇咬傷,過敏性皮炎,濕疹,帶狀皰疹。”
2、《福建藥物志》:“散瘀消腫,祛風止癢。”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毒蛇咬傷,山烏桕葉、紫背金牛等分。共搗爛,敷患處四周。(《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手冊》)
2、治青竹蛇咬傷,生山烏桕葉120g,一半生嚼服;一半搗爛,敷患處四周。(《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手冊》)
3、治婦女乳癰,山烏桕葉適量,砂糖少許。共搗爛,敷患處。(《廣西民間常用草藥手冊》)
4、治婦人陰部作癢,山烏桕枝葉煎湯熏洗。(江西《草藥手冊》)5、治腳趾濕癢,山烏桕鮮葉加牡荊葉、楓楊葉等量,搗汁涂。(江西《草藥手冊》)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鑒別 山烏桕葉藥材性狀~葉片菱狀卵形,長3-9cm,寬2.5-5cm,先端長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暗綠色,微有光澤,下面黃綠色,基部有密腺1對。氣微,味苦。有小毒。~藥材性狀 葉片菱狀卵形,長3-9cm,寬2.5-5cm,先端長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暗綠色,微有光澤,下面黃綠色,基部有密腺1對。氣微,味苦。有小毒。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5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