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蘞莓,中藥名。為葡萄科烏蘞莓屬植物烏蘞莓Cayratiajaponica(Thunb.)Gagnep.的全草或根。植物烏蘞莓,分布我國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功效。主治熱毒癰腫,疔瘡,丹毒,咽喉腫痛,蛇蟲咬傷,水火燙傷,風濕痹痛,黃疸,瀉痢,白濁,尿血。
中文名稱
烏蘞莓別名
拔、蘢葛《爾雅》,龍尾、虎葛(《爾雅》郭璞注),五葉莓(陶弘景),籠草、烏蘞草《蜀本草》,五葉藤《履巉巖本草》,五爪龍《簡便方》,五爪龍草《醫學正傳》,赤葛、赤潑藤《綱目》,五龍草《本草述》,五爪龍藤性味歸經
味苦、酸,性寒。入心、肝、胃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主治熱毒癰腫,疔瘡,丹毒,咽喉腫痛,蛇蟲咬傷,水火燙傷,風濕痹痛,黃疸,瀉痢,白濁,尿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浸酒或搗汁飲。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事項孕婦忌用。
藥理作用1、抗病毒、抗菌解熱作用。
2、抗炎作用。
3、抗凝血作用。
4、增強細胞免疫力作用。
相關論述1、《本草經集注》:“搗敷瘡腫、蛇蟲咬處。”
2、《新修本草》:“主風毒熱腫,游丹,蛇傷,搗敷并飲汁。”
3、《履巉巖本草》:“治癰疽發背,搗爛罨患處。”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一切腫毒、發背、乳癰、便毒、惡瘡初起者,五葉藤或根一握,生姜一塊。搗爛,入好酒一盞,絞汁熱服,取汗,以渣敷之。用大蒜代姜亦可。(《壽域神方》)
2、治項下熱腫,俗名蝦蟆瘟,五葉藤搗敷之。(《丹溪纂要》)
3、治帶狀皰疹,烏蘞莓根,磨燒酒與雄黃,抹患處。(《福建藥物志》)
4、治風濕癱瘓,行走不便,母豬藤45g,大山羊30g,大風藤30g,泡酒500g,每服15-30g,日服2次,經常服用。(《貴陽民間藥草》)
5、治白濁,色白若泔漿濁,在尿后不痛者,乃濕熱所致,五爪龍藤連根一兩,土茯苓、牛膝各八錢。生白酒三碗,煎至一碗,空心服三次愈,并治下瘡如神。(《文堂集驗方》)
6、治毒蛇咬傷,眼前發黑,視物不清,鮮烏蘞莓全草搗爛絞取汁60g,米酒沖服。外用鮮全草搗爛敷傷處。(《江西民間草藥》)
附注烏蘞莓Cayratiajaponica(Thunb.)Gagnep.,草質藤本,莖表面紫紅色,有縱棱,卷須2-3叉,與葉對生;鳥足狀復葉;花兩性,漿果倒卵形,黑紫色。野生。在臨沂(蒼山、費縣),泰安(磁窯)等地曾被誤定為絞股藍Cynostemmapentaphyllum(Thunb.)Makino,后者與前者的主要區別:莖灰綠色,具縱棱及槽;莖卷須生葉柄基部,纖細,2歧,稀單一,無毛或基部被短柔毛。葉膜質,具5-7小葉,小葉片卵狀長圓形或披針形,側生小葉較小;花單性,雌、雄異株;山東僅有少數地區引種栽培,沒有野生品。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季割取藤莖或挖出根部,除去雜質,洗凈,切段,曬干或鮮用。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莖圓柱形,扭曲,有縱棱,多分枝,帶紫紅色;卷須二歧分叉,與葉對生。葉皺縮;展平后為鳥足狀復葉,小葉5,橢圓形、橢圓狀卵形至狹卵形,邊緣具疏鋸齒,兩面中脈有毛茸或近無毛,中間小葉較大,有長柄,側生小葉較小;葉柄長可達4cm以上。漿果卵圓形,成熟時黑色。氣微,味苦、澀。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88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