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草,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防風草Anisomelesindica(L.)O.Ktze的全草。分布于江西、浙江、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及西藏。具有祛風,除濕,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感冒身熱,嘔吐,腹痛,筋骨疼痛,瘡瘍,濕疹,痔疾。
中文名稱
防風草別名
豨薟草、土防風、落馬衣、假紫蘇、馬衣葉、四方莖、臭草、臭蘇頭、鴨兒蔑、穢草、大篾草、大羊古騷、排風草、臭蘇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溫。歸膀胱、肝、腎經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除濕,解毒。主治 感冒身熱,嘔吐,腹痛,筋骨疼痛,瘡瘍,濕疹,痔疾。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浸酒或入丸劑。外用:煎水洗或搗敷。藥理作用1、降血壓作用。
2、抗癌作用。
相關論述1、《生草藥性備要》:“性溫。”“止痛,壯筋骨,消風散熱,去毒瘡,除瘡骨疼痛,腎虛人取其頭浸酒飲。”“祛風濕、壯筋骨、烏須、明目、洗痔瘡、洗疳、去腫。”
2、《陸川本草》:“苦辛,微溫。”“驅風發表,行氣疏滯。治感冒身熱,嘔吐,腹痛,四肢麻痹,蜂、蝎蟲傷。”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百節筋骨疼痛:豨薟草十蒸九曬,和蜜為丸服。(《嶺南采藥錄》)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間割取全草,洗凈,曬干或鮮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干燥全草,長1-1.5米。莖草質,四棱形,粗可達5毫米。表面棕色或紅棕色,被毛,尤以棱角處為多,質硬,斷面纖維性,中央有白色的髓。葉多皺縮,邊緣具鋸齒,上面灰棕色,下面灰綠色,兩面均有毛,質脆,易破碎。有時可見密被毛茸的花序,花多脫落,僅留灰綠色的花萼,往往包有1-4枚小堅果。氣微,味淡微苦。以葉多、干燥、無雜質者為佳。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19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