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荬菜,中藥名。為菊科植物苦荬菜Ixerisdenticulata(Houtt.)Stebb.的全草。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癰癤疔毒,乳癰,咽喉腫痛,黃疸,痢疾,淋證,帶下,跌打損傷。
中文名稱
苦荬菜別名
苦荬、老鸛菜、盤兒草、鴨舌草、苦球菜、兔仔草、牛舌草、土蒲公英、黃花菜、苦碟子、苦丁菜、敗醬草、墓頭回。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心、肺經毒性
無毒《嘉佑本草》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癰癤疔毒,乳癰,咽喉腫痛,黃疸,痢疾,淋證,帶下,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涂;或研末調搽;煎水洗或漱。
注意事項孕婦慎用。
藥理作用抑菌作用。
相關論述《嘉祐本草》:“蠶蛾出時,切不可取拗,令蛾子青爛。蠶婦亦忌食。野苦荬五六回拗后,味甘滑于家苦荬,甚佳。”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血淋尿血:苦荬菜1把。酒、水各半,煎服。(《針灸資生經》)
2、治跌打損傷:鮮苦荬菜根30g。水煎,加酒沖服;藥渣搗爛敷患處。(《全國中草藥匯編》)
3、治蝎螫:苦荬汁涂之。(《醫學綱目》)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春季采收,鮮用或陰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本品長約50cm。莖呈圓柱形,直徑1-4mm,多分枝,光滑無毛,有縱棱;表面紫紅色至青紫色;質硬而脆,斷面髓部呈白色。葉皺縮,完整者展開后呈舌狀卵形,長4-8cm,寬1-4cm,先端急尖,基部耳狀,微抱莖,邊緣具不規則鋸齒,無毛,表面黃綠色。頭狀花序著生枝頂,黃色,冠毛白色;總苞圓筒形。果實紡錘形或圓形,稍扁平。氣微,味苦、微酸澀。
以身干、無雜質、無泥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0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