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舌蘭為石蒜科植物龍舌蘭(AgaveamericanaL.)的葉。四季采葉,洗凈,鮮用或沸水燙后曬干。華南及西南各省區常引種栽培,在云南已逸生多年,原產于熱帶美洲。味苦、酸,性溫,具有解毒拔膿、殺蟲、止血的功效,用于治療癰疽瘡瘍、疥癬、盆腔炎,子宮出血,頑固性潰瘍,足底膿腫等病癥。
中文名稱
龍舌蘭別名
劍蘭、劍麻性味歸經
苦、酸,溫毒性
有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拔膿,殺蟲,止血。主治 癰疽瘡瘍,疥癬,盆腔炎,子宮出血,頑固性潰瘍,足底膿腫。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藥理作用 抗炎作用:龍舌蘭水提取液(0.3g/kg)對大鼠棉球肉芽增生、醋酸引起小鼠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及醋酸引起小鼠軀體疼痛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久年潰瘍:鮮龍舌蘭嫩葉45g,冬蜜30g。搗爛敷患處。(福州臺江《民間實用草藥》)
2、治足底膿腫:鮮龍舌蘭葉適量,加雄黃少許。搗爛敷患處。(《浙江藥用植物志》)
3、治皮膚疥癬:鮮龍舌蘭葉搓擦患處,或水煎熏洗。
4、治子宮出血:鮮龍舌蘭葉15g。水煎服。(3~4方出自《青島中草藥手冊》)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四季采葉,洗凈,鮮用或沸水燙后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藥材性狀:葉片皺縮卷曲,展平后完整者呈匙狀披針形,長30~65cm,寬1.7~6.2cm。兩面黃綠色或暗綠色,具密集的縱直紋理和折斷痕,有的斷痕處可見棕黃色顆粒狀物;先端尖刺狀,基部漸窄,兩側邊緣微顯淺波狀,在突起處均具棕色硬刺。質堅韌,難折斷。氣微臭,味酸、澀。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0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