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茛,中藥名。為毛茛科毛茛屬植物毛茛RanunculusjaponicusThunb.的全草及根。分布于全國各地(西藏除外)。具有退黃,定喘,截瘧,鎮痛,消翳之功效。主治黃疸,哮喘,瘧疾,偏頭痛,牙痛,鶴膝風,風濕關節痛,目生翳膜,瘰疬,癰瘡腫毒。
中文名稱
毛茛別名
水茛、毛建《肘后方》、毛建草、猴蒜《本草拾遺》、天灸《夢溪筆談》、毛堇、白灸《綱目》、鶴膝草、瞌睡草、老虎草、犬腳跡、老虎腳跡草、火筒青《中國藥用植物志》、野芹菜《福建民間草藥》、辣子草、辣辣草《民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毒性
有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退黃,定喘,截瘧,鎮痛,消翳。主治 黃疸,哮喘,瘧疾,偏頭痛,牙痛,鶴膝風,風濕關節痛,目生翳膜,瘰疬,癰瘡腫毒。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搗敷患處或穴位,使局部發赤起泡時取出;或煎水洗。注意事項 本品有毒,一般不作內服。皮膚有破損及過敏者禁用,孕婦慎用。藥理作用1、本品所含成分原白頭翁素對皮膚、粘膜有強大刺激作用,故搗爛外敷于皮膚可引起炎癥、疼痛、發泡。
2、抗微生物作用。
3、對抗豚鼠離體回腸平滑肌的收縮作用。
相關論述 《本草拾遺》:“陶注鉤吻云;或是毛茛。蘇云:毛茛是有毛石龍芮也。百一方云:菜中有水茛,葉圓而光,有毒,生水旁,蟹多食之。蘇云又注,似水茛,(水茛)無毛,其毛茛似龍芮而有毛(“毛”原作“毒”)也。”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療肱骨外上髁炎。
2、治療傳染性肝炎。
3、治療胃痛。
4、治療喘息型慢性氣管炎。
5、治療慢性血吸蟲病。
相關配伍1、治黃疸,用鮮毛茛搗爛團成丸(如黃豆大),縛臂上,夜即起泡,用針刺破放出黃水,黃疸自愈。(《藥材資料匯編》)
2、治瘧疾,用鮮草搗爛,敷寸口脈上(太淵穴),用布包好,1h后,皮膚起水泡,去藥,用針挑破水泡。(《湖南藥物志》)
3、治偏頭痛,用毛茛鮮根和食鹽少許杵爛,敷于患側太陽穴。敷法:將銅錢1個(或用厚紙殼剪成錢形亦可),隔住好肉,然后將藥放在錢孔上,外以布條扎護,約敷1h左右,俟起泡,即須取去,不可久敷,以免發生大水泡。(《江西民間草藥》)
4、治牙痛,按照外治偏頭痛的方,敷于經渠穴,右邊牙痛敷左手,左邊牙痛敷右手。又可以毛茛少許,含牙痛處。(《江西民間草藥》)
5、治鶴膝風,鮮毛茛根杵爛,如黃豆大一團,敷于膝眼(膝蓋下兩邊有窩陷處),待發生水泡,以消毒針刺破,放出黃水,再以清潔紗布覆之。(《江西民間草藥》)
6、治眼生翳膜:①用毛茛鮮根揉碎,紗布包裹,塞鼻孔內,左眼塞右鼻,右眼塞左鼻。②按照外治偏頭痛的方法敷于印堂穴。(《江西民間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一般栽培10個月左右,即在夏末秋初7-8月采收全草及根,洗凈,陰干。鮮用可隨采隨用。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清水噴淋,潤透,切段,干燥。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藥材性狀:莖與葉柄均有伸展的柔毛。葉片五角形,長達6cm,寬達7cm,基部心形。萼片5,船狀橢圓形,長4-6mm,有白柔毛;花瓣5,倒卵形,長6-11mm。聚合果近球形,直徑4-5mm。
2、飲片性狀:為不規則的段。根莖疙瘩狀,殘存須根棕黃色。莖圓柱形,稍扁,黃綠色,斷面中空,葉多皺縮或破碎,綠褐色,葉背面棕黃色。聚合果球形。味辛,微苦。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47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