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叉疔藥,中藥名。為西番蓮科植物杯葉西番蓮PassifloracupiformisPassif的根、莖葉。分布于湖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養心安神之功效。常用于風濕性心臟病,血尿,白濁,半身不遂,疔瘡,外傷出血,痧氣腹脹疼痛。
中文名稱
對叉疔藥別名
叉痔草、飛蛾草、半邊風、燕尾草、燕子尾、老鼠鈴、蝴蝶暗消、馬蹄暗消、鍋鏟葉性味歸經
味甘、微澀,性溫。歸心、腎經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除濕,活血止痛,養心安神。主治 風濕性心臟病,血尿,白濁,半身不遂,疔瘡,外傷出血,痧氣腹脹疼痛。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注意事項 《貴州民間藥物》:“忌酒、豆腐及生冷食物。”相關論述1、《貴州民間藥物》:“治痧氣,止血,驅風除濕。”
2、《貴州草藥》:“解毒,止血,熄風,鎮痛。”
3、《云南中草藥》:“養心安神,除濕活絡。主治風濕性心臟病。”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風濕性心臟病:杯葉西番蓮根研末。每次9g,每日服3次,糖水送服。(《云南中草藥》)
2、治半身不遂:對叉疔藥根120g,泡酒服,或外搽。(《貴州民間藥物》)
現代研究 臨床用于治療風濕性心臟病,血尿,白濁,疔瘡,半身不遂,外傷出血和腹脹疼痛等。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挖取全株,洗去泥土,鮮用或切碎,曬干。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4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