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絲線,中藥名。為爵床科植物紅絲線Peristropheroxburghiana(Schult)Btem.的全草。分布于我國南方各地。具有清肝降濁,清肺止咳,散瘀消腫止痛之功效。常用于肝火上炎,高血壓,痰濁,高血脂,糖尿病,肺結核咯血,肺炎;外用治跌打損傷腫痛。
中文名稱
紅絲線別名
紅絲線草、山藍、紅藍、青絲線、四川草性味歸經
味甘、淡,性涼。歸肺經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肝降濁,清肺止咳,散瘀消腫止痛。主治 肝火上炎,高血壓,痰濁,高血脂,糖尿病,肺結核咯血,肺炎;外用治跌打損傷腫痛。用法用量 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注意事項 孕婦忌服。藥理作用1、降血壓作用。
2、調脂保肝作用。
3、鎮咳、祛痰和調節免疫作用。
4、解熱作用。
5、對免疫功效的影響。
相關論述 《嶺南采藥錄》:“治痰火咳嗽,吐血。”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肺結核咳血:紅絲線9-15g。水煎服。(《廣西本草選編》)
2、治口腔炎:紅絲線9-15g。水煎服。忌魚腥、韭菜和刺激性食物。(《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附注 ~粵北、東江地區常用的跌打、風濕草藥紅絲線是茜草科茜草的根,并非本種。~~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本品多為長20-40cm的帶葉莖枝。莖近圓柱形,略彎曲,綠褐色至黑棕色,多分枝,直徑0.3-0.6cm,有明顯膨大、屈膝狀的節,節間長5-10cm,幼枝被柔毛;質脆,易斷,斷面有白色的髓或中空。葉皺縮或破碎,展平后為卵形或寬卵形,長2-5cm,寬2-4cm,兩面被紫色柔毛,綠褐色或黑褐色,搗爛置開水中,片刻即見水中有紅線狀滲出物,稍久,水全部紅色,故名“紅絲線”。花紫褐色。于葉腋或枝端偶見。氣無,味淡微溫。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4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