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根,中藥名。為百合科植物韭AlliumtuberosumRottl.exSpreng的根。全國廣泛栽培。具有溫中,行氣,散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里寒腹痛,食積腹脹,胸痹疼痛,赤白帶下,衄血,吐血,漆瘡,瘡癬,跌打損傷。
中文名稱
韭根別名
韭菜根性味歸經(jīng)
味辛,性溫。歸脾、胃經(jīng)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溫中,行氣,散瘀,解毒。主治 用于里寒腹痛,食積腹脹,胸痹疼痛,赤白帶下,衄血,吐血,漆瘡,瘡癬,跌打損傷。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鮮者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溫熨;或研末調(diào)敷。注意事項 陰虛內(nèi)熱者慎服。藥理作用1.抗菌作用
2.溶血作用
3.祛痰作用
相關(guān)論述《綱目》:“溫。”
《醫(yī)林纂要·藥性》:“甘、辛、酸,熱。”
《別錄》:“主養(yǎng)發(fā)。”
《本草拾遺》:“葉及根生搗汁服,解藥毒,療狂狗咬人欲發(fā)者,亦殺諸蛇、虺、蝎、惡蟲毒。又搗根汁多服,主胸痹骨痛不可觸者。”
《綱目》:“功用與韭葉相同。”
姚可成《食物本草》:“治諸癬。”
《醫(yī)林纂要·藥性》:“大補命火,去瘀血,續(xù)筋骨,逐陳寒,療損傷;加酒服之,回陽救急。”
《分類草藥性》:“清風(fēng)熱,消食積,治女子勞復(fù),明目清昏,補遺精,止鼻衄,清虛火,搽疳瘡,熏喉蟻癢。”
《現(xiàn)代實用中藥》:“治吐血及衄血,又搗汁涂漆瘡。”
《福建藥物志》:“下氣,消瘀。主治過敏性紫癜,鼻衄,倒經(jīng),血崩,漆瘡,乳腺炎,誤吞金屬針釘。”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中惡,心神煩悶,腹脅刺痛:韭根一把,烏梅七顆,吳茱萸一分(湯浸七遍,焙干微炒)。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二服。(《圣惠方》)
2.治少、小腹脹滿:韭根汁和豬脂煎。細(xì)細(xì)服之。(《千金要方》)
3.治蛔蟲腹痛:韭菜根60g,雞蛋1個。加醋少許,煨水服。(《貴州草藥》)
4.治諸痛:非菜根,搗爛醋拌炒。絹包熨痛處。(《古今醫(yī)鑒》)
5.治赤白帶下:韭根搗汁,和童尿露一夜。空心溫服。(《海上仙方》)
6.治鼻衄:韭根、蔥根同搗,棗大。納鼻中,少時更著。(《千金要方》)
7.治時氣鼻衄.日夜不止,面色如金黃:韭根一握,搗取汁,鉼中盛。以索懸于井中,浸良久,急取出。滴二七滴于鼻中。(《圣惠方》)
8.治小兒黃病:韭根汁,滴少許入鼻中。出黃水即瘥。(《圣濟總錄》)
9.治血暈昏迷欲死者:急取韭菜根一大握,切細(xì),放在小口瓶內(nèi),用滾熱酸醋泡在瓶中,將瓶口沖在病人鼻口內(nèi),使韭氣直沖透經(jīng)絡(luò),血行即活,再用后方。(《醫(yī)便》)
10.治盜汗及汗無時:韭根四十九枚。水二升,煮一升,頓服。(《千金要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殘莖,洗凈,切段,干燥。或鮮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為細(xì)圓柱形段。外表面棕黃色,皺縮不平,有細(xì)橫環(huán)紋及支根痕;切斷面類白色,較平坦。質(zhì)脆,易折斷。氣強烈、特異,味辛微辣。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27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