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帶草,中藥名。為十字花科碎米薺屬植物碎米薺Cardamine hirsuta L.及彎曲碎米薺C.flexuosa With.的全草。具有清熱利濕,安神,止血的功效。主治濕熱瀉痢,熱淋帶下,心悸失眠,虛火牙痛,小兒疳積,吐血,便血,疔瘡。
中文名稱
白帶草別名
雀兒菜(湖南),野薺菜、米花香薺菜(浙江、江西)性味歸經(jīng)
味甘、淡,性涼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濕,安神,止血。主治濕熱瀉痢,熱淋帶下,心悸失眠,虛火牙痛,小兒疳積,吐血,便血,疔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搗汁。外用:搗敷。
相關(guān)論述1、《上海常用中草藥》:“收斂,止帶,止痢。”
2、《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清熱利濕,明目退翳,涼血止血。用于濕熱腹瀉,痢疾,白帶,頭昏目赤,眼生翳膜,吐血便血。”
3、《福建藥物志》:“清熱利濕,養(yǎng)心安神。主治痢疾,尿道炎,膀胱炎,心悸,失眠,白帶。”
4、《湖南藥物志》:“治小兒疳積。”
5、《浙江藥用植物志》:“治胃痛,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濕熱瀉痢,小便短赤:碎米薺15g,火炭母草15g,車前子3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
2、治白帶:鮮碎米薺、三白草各30g。水煎服。(《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
3、治吐血,便血:碎米薺15g,側(cè)柏葉9g,生地12g,荊芥炭9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3-5月采集,曬干或鮮用。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碎米薺:全草扭曲成團(tuán)。主根細(xì)長,側(cè)根須狀,淡黃白色。莖多分枝,黃綠色,下部微帶淡紫色,密被灰白色粗糙毛。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多皺縮,小葉2-5對,頂生小葉腎圓形,邊緣有3-5個波狀淺裂,兩面均有毛,側(cè)生小葉較小,卵圓形,基部楔形稍不對稱,葉緣有2-3圓齒,無柄。長角果線形而扁,長達(dá)3cm,每室種子1行。種子橢圓形,棕色,有小疣點(diǎn)。氣微清香,味微甘。
2、彎曲碎米薺:主根不明顯而呈須根狀。莖由基部分枝,多且近等長,表面有細(xì)溝棱。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3-7對,小葉長卵形,邊緣1-3齒裂。長角果長1.2-2cm。種子長圓形而扁,長約1mm,邊緣或先端有極狹的翅,黃褐色。氣微清香,味微甘。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46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