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中藥名。為衛矛科雷公藤屬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根的木質部。具有祛風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殺蟲解毒的功效。主治風濕頑痹,麻風,頑癬,濕疹,疥瘡,疔瘡腫毒。
中文名稱
雷公藤拉丁文名
Radix Et Rhizoma Tripterygii別名
震龍根、蒸龍草、莽草、水莽子、水莽兜、黃藤、大茶葉、水莽、黃藤草、紅柴根、菜蟲藥、斷腸草、黃藤根、黃藥、水腦子根、南蛇根、三棱花、早禾花、紅紫根、黃臘藤、水莽草、紅藥、山砒霜、黃藤木性味歸經
味苦、辛,性寒;歸肝、腎經 有大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殺蟲解毒。
主治1、風濕頑痹:本品有較強的祛風濕,活血通絡之功,為治風濕頑痹要藥,苦寒清熱力強,消腫止痛功效顯著,尤宜于關節紅腫熱痛、腫脹難消、晨僵、功能受限,甚至關節變形者。
2、麻風,頑癬,濕疹,疥瘡:本品苦燥除濕止癢,殺蟲攻毒,對多種皮膚病皆有良效。
3、疔瘡腫毒:本品苦寒清熱解毒,并能以毒攻毒,消腫止痛,治熱毒癰腫疔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25g(帶根皮者減量),文火煎1-2小時;研粉,每日1.5-4.5g。外用:適量。
不良反應1、毒性較大,初用者從小劑量開始,服3-4天后逐漸適應可漸加至常用量。煎劑至少煎煮1小時以上,以減其毒性。鮮品毒性成分較高,用量取其下限。
2、其中毒類型可分為3種:
(1)急性毒性反應,中毒癥狀于服藥后立即或數小時內發生,有多個臟器損害,甚至死亡。
(2)慢性中毒反應,多在用藥過程中岀現某系統臟器損害,其進展緩慢。
(3)遲發性毒性反應,急性中毒癥狀經處理后可消失,但經過一段時間癥狀又可復發。急性中毒后催吐,洗胃,導瀉,以迅速排岀毒物。輸液排毒。擴容利尿。
3、早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能改善休克。糾正心功能衰竭可用洋地黃類強心苷。有出血傾向可選用止血藥,胃腸道出血可選用云南白藥。中藥單方可用鮮鳳尾草,每次250-500克,煎水頓服,連服3-5天。也有用楊梅果實或樹皮治療。
注意事項內臟有器質性病變及白細胞減少者慎服;孕婦忌服。
化學成分本品的化學成分有70余種,主要成分有雷公藤堿,雷公藤寧堿,雷公藤春堿,雷公藤甲素,雷公藤乙素,雷公藤酮,雷公藤紅素,雷公藤三萜酸A,雷公藤三萜酸C,黑蔓酮酯甲,黑蔓酮酯乙,雷公藤內脂和雷公藤內酯二醇等。還有衛矛醇,衛矛堿,β-谷甾醇,L-表兒茶酸和苷等。
藥理作用1、對免疫經系統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抑制作用,可減少器官移植后的急性排異反應;雷公藤紅素可有效地誘導肥大細胞白血病細胞的凋亡,雷公藤甲素能抑制白介素、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表達,誘導嗜酸性粒細胞凋亡。
2、對生殖系統的影響:引起女性月經紊亂、閉經,男性生精障礙、抗生育等。
3、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有興奮心房、降低血壓作用。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陰性細菌、真菌、枯草桿菌及607分枝杄菌等48種細菌均有抑制作用,對真菌特別是皮膚白色念珠菌抑菌效果最好。
5、對血液系統的影響:可降低血液黏滯性、抗凝、糾正纖溶障礙、改善微循環、降低外周血阻力。
6、此外,雷公藤還有一定的抗炎、鎮痛、抗腫瘤、殺蟲作用;提取物對子宮、腸均有興奮作用;對多種腎炎模型有預防和保護作用,有促進腎上腺合成皮質激素樣作用;抑制血管內皮細胞游走和增殖。
毒理作用1、雷公藤煎劑小鼠灌胃、腹腔注射的LD50分別為112g/kg和50.5g/kg。小鼠灌服或腹腔注射總甙LD50分別為159.7mg/kg和93.99mg/kg;大鼠服食總甙飼料,每日總甙量30mg/kg、60mg/kg、120mg/kg,連服60d,體重減輕,且與劑量相關,表現厭食、消瘦、衰弱、個別稀便、衰竭、死亡。血常規及肝、腎功能未見異常,內臟病理切片除睪丸外皆未發現病變。主要器官僅見胸腺減重,余皆正常。犬每日服總甙10mg/kg,連續14.5個月,個別犬食減,體重變化不顯著,白細胞減少,血小板也減少但仍在正常范圍內,紅細胞計數變化不大。肝、腎功能及心電圖均未發現異常。除睪丸外,各臟器均未見病理變化。
2、雷公藤根皮煎劑則毒性較大,雌大鼠1次灌服LD50為21.61g/kg;大鼠每日灌服30g/kg、20g/kg和13.3g/kg,共14d,劑量愈大,中毒愈重,死亡愈快,死亡率也高,雌鼠較雄鼠死亡快,死亡率也較高。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風濕頑痹,常與威靈仙、獨活、防風等同用,并宜配伍黃芪、黨參、當歸、雞血藤等補氣養血藥,以防久服而克伐正氣。
2、治麻風病,可單用煎服,或配金銀花、黃柏、當歸等;治頑癬等可單用,或隨證配伍防風、荊芥、刺蒺藜等祛風止癢藥內服或外用。
3、治熱毒癰腫疔瘡,常與蟾酥配伍應用。
相關配伍雷公藤配蟾酥:雷公藤苦寒,有大毒,以毒攻毒,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蟾酥有良好的解毒消腫,麻醉止痛作用。二者配伍,可增強解毒消腫之功。適用于各種熱毒癰腫疔瘡。
鑒別用藥雷公藤與海風藤:兩藥均為祛風濕藥,功能祛風除濕,通經活絡,皆可用治風濕痹痛。但雷公藤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之功卓著,苦寒清熱力強,消腫止痛功效顯著,治療熱痹、頑痹有獨特療效;風濕痹痛日久不愈,關節紅腫熱痛,腫脹難消,甚至關節變形者尤為適宜;善于以毒攻毒,且有消腫之功,常可用治熱毒疔瘡、帶狀皰疹、膿皰瘡等;另取其苦燥除濕,攻毒殺蟲之功,治療皮膚瘙癢等頑癥。海風藤辛苦微溫,長于祛風濕,行經絡,和血脈,止疼痛,寬中理氣,祛風除濕,也為祛風通絡止痛的要藥,多用于風寒濕痹,肢節酸痛,關節不利,筋脈拘攣等;又因其能活血通絡,舒筋止痛,也可用于跌打損傷,局部腫痛等;辛溫宣散,苦泄降逆,有宣肺散寒,止咳化痰之功,肺寒留飲,咳喘胸悶,痰多氣急等,亦常用之。
相關藥品雷公藤片、雷公藤多苷片。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秋季挖取根部,去凈泥土,曬干,或去皮曬干,切厚片,生用。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清水洗凈,悶透,切厚片,干燥。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根圓柱形,扭曲,常具莖殘基。直徑0.5-3cm,商品常切成長短不一的段塊。表面土黃色至黃棕色,粗糙,具細密縱向溝紋及環狀或半環狀裂隙;栓皮層常脫落,脫落處顯橙黃色。皮部易剝離,露出黃白色的木部。質堅硬,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斷面纖維性;橫切面木栓層橙黃色,顯層狀;韌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密布針眼狀孔洞,射線較明顯。根莖性狀與根相似,多平直,有白色或淺紅色髓部。氣微、特異,味苦微辛。
飲片性狀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片狀,片厚2-4mm。切面有木質射線,外皮淡黃色,有微縱紋。質脆易斷。氣微,味淡微苦。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60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