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茴香,中藥名。為傘形科茴香屬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干燥成熟果實。具有溫腎暖肝,行氣止痛,和胃的功效。主治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脘腹冷痛,食少吐瀉,脅痛,腎虛腰痛,痛經。
中文名稱
小茴香拉丁文名
Foeniculi Fructus別名
茴香子、土茴香、野茴香、大茴香、谷茴香、谷香、香子、小香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肝、腎、膀胱、胃經藥材分類
植物醫保類型
醫保(小茴香、鹽小茴香)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溫腎暖肝,行氣止痛,和胃。
主治1、寒疝、睪丸腫痛:小茴香味辛、性溫、氣香,能溫腎祛寒,理氣疏肝,主散下焦寒邪而止痛,為治療寒疝常用要藥。
2、胃寒嘔吐食少、脘腹冷痛:小茴香芳香,有溫中散寒,理氣和胃,開胃進食之功。
3、腎虛腰痛:小茴香能溫腎暖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炒熱溫熨。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者禁服。
化學成分含揮發油3%-6%,主要成分為反式茴香腦、檸檬烯、葑酮、愛草腦、γ-松油烯、α-蒎烯、月桂烯等。另含脂肪油約18%,其脂肪酸中主要為巖芹酸,還有油酸、亞油酸、棕櫚酸、花生酸等。并含少量的茴香腦、茴香醛等。
藥理作用1、對消化系統的影響:茴香油具有調節胃腸功能的作用。小茴香具有抗潰瘍的作用,有利膽作用,還具有促進肝臟再生的作用。對胃腸肌電的影響表現為興奮胃腸道,增強胃腸運動的作用。
2、對血液系統的影響:煎劑具有抗凝、抗纖溶的作用。
3、對內分泌系統影響:小茴香丙酮浸出物具有性激素樣作用。
4、對呼吸系統的影響:茴香油溶于12%的乙醇,具有祛痰、平喘作用。
5、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茴香油、茴香腦具有中樞麻痹,抑制中樞的作用。小茴香煎劑具有鎮痛的作用。
6、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茴香油對真菌孢子、鳥型結核菌等有殺滅作用。
7、抗腫瘤的作用:小茴香提取物的植物聚多糖有抗腫瘤的作用。
相關論述1、《千金·食治》:“主蛇咬瘡久不瘥,搗敷之。又治九種瘺。”
2、《日華子》:“治干、濕腳氣并腎勞癲疝氣,開胃下食,治膀胱痛,陰疼。”
3、《開寶本草》:“主膀胱間冷氣及盲腸氣,調中止痛,嘔吐。”
4、《得配本草》:“運脾開胃,理氣消食,治霍亂嘔逆,腹冷氣脹,閃挫腰痛。”
5、《隨息居飲食譜》:“殺蟲辟穢,制魚肉腥臊冷滯諸毒。”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小腸氣疼悶,不省人事:小茴香(鹽炒)、枳殼(麩炒)各一兩,沒藥半兩。諸藥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圣惠方》)
2、治寒疝疼痛:川楝子四錢,木香三錢,茴香二錢,吳茱萸一錢(湯泡)。長流水煎服。(《醫方集解》導氣湯)
3、治寒氣停滯心腹,腹痛泄瀉:茴香一兩(微炒),甘草二兩(炙,挫),高良姜二兩(去蘆,河水浸三日,逐日換水,切作片子,以麻油四兩炒微黑色,晾干),鹽三兩(炒)。諸藥合后再炒令熱,急用碗盛,以碗蓋,勿令透氣,候冷碾為末。每服二錢,白湯點服。(《衛生家寶》雞舌香湯)
4、治脅下疼痛:小茴香一兩(炒),枳殼五錢(麩炒)。上為末。每服三錢,鹽湯調下。(《袖珍方》)
5、治腎虛腰痛,轉側不能,嗜臥疲弱者:小茴香(炒,研末)。破開豬腰子,作薄片,不令斷,層層摻藥末,水紙裹,煨熟。細嚼,酒咽。(《證治要訣》)
6、治下消小便如膏油:茴香(炒)、苦楝(炒)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一盞,食前調服。(《濟生拔萃》)
7、治一切水氣,四肢腫滿:茴香子(炒)、烏藥(生用)、高良姜(湯浸,焙干)、青橘皮(去瓤)各一兩。上藥搗篩。每服二錢匕,酒半盞,煎數沸,去深,稍熱服。(《圣濟總錄》妙香湯)
8、治小便夜多及引飲不止:茴香不以多少,淘凈,入少鹽,炒為末,用純糯米輒一于大,臨臥炙軟熟,蘸茴香末啖之,以溫酒送下。(《普濟方》)
9、治遺尿:小茴香6g,桑螵蛸15 g,裝入豬尿胞內,焙干研末。每次3g,日服2次。(《吉林中草藥》)
10、治虛氣沖上,耳鳴耳聾:茴香(炒)、木香、蓽澄茄(去蒂),共為末。外以青鹽為末,入糯米粉內,煮糊為丸。每服三四十粒,鹽湯下。(《澹寮集驗方》青鹽下氣丸)
11、治牙疳:用茴香、橘梗燒灰存性,為末敷,干則油調。(《衛生易簡方》)
相關配伍1、小茴香配肉桂:小茴香辛溫芳香,長于溫腎暖肝,行氣止痛;肉桂辛甘大熱,善于溫陽助火,散寒止痛。兩藥配伍,可增強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適用于虛寒腹痛及寒凝氣滯的腰髖墜痛、小腹冷痛等。
2、小茴香配荔枝核:小茴香長于溫腎暖肝,行氣止痛,除下焦寒濕;荔枝核善于行肝經血中之氣,散滯祛寒。兩藥配伍,可增強祛寒散結,行氣止痛的作用。適用于小腹寒疝疼痛、睪丸腫痛等。
3、小茴香配沉香:小茴香既能溫腎暖肝,行氣止痛,又能調中止嘔,芳香開胃;沉香既能行氣止痛,溫中暖腎,又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兩藥配伍,可增強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的作用,適用于寒滯肝脈之寒疝腹痛及脾胃虛寒之胃痛、嘔吐。
4、小茴香配當歸:小茴香長于溫腎暖肝,行氣止痛,除下焦寒濕氣滯;當歸善于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兩藥配伍,可增強溫經散寒,活血調經的作用。適用于婦女少腹冷痛、痛經、經閉等。
5、小茴香配生姜:小茴香主入肝、腎經,尚入脾經,具有溫中理氣,調中止嘔,芳香開胃的功效;生姜以溫胃散寒,和中降逆、止嘔的功良,有“嘔家圣藥”之稱。兩藥配伍,可增強溫中止嘔,開胃進食的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寒氣滯之嘔吐。
6、小茴香配烏藥:小茴香長于溫腎暖肝,行氣止痛,善除下焦寒濕氣滯;烏藥善于溫腎散寒,行氣止痛,善治一切寒郁氣逆之證。兩藥配伍,可增強散寒止痛的作用。適用于寒疝腹痛。
鑒別用藥1、生小茴香與鹽制小茴香:生小茴香辛散,生品和生碎品揮發油含量最高,理氣作用較強,長于溫胃止痛,用于嘔吐食少,小腹冷痛或脘腹脹痛;亦可用于寒疝疼痛。鹽制小茴香辛散作用稍緩。水溶性成分測定結果表明,小茴香生碎品、鹽炒品、鹽浸品含量較高。小茴香經炮制后,揮發油總量明顯減少,而揮發油中的組成成分基本未變,各成分的相對含量變化不大,以鹽炙品揮發油含量降低最多。有實驗表明,鹽小茴香比生小茴香揮發油總量減少了1.67%-8.03%。鹽小茴香專于下行,擅長溫腎祛寒,療疝止痛,用于疝氣疼痛及腎虛腰痛等。
2、小茴香與吳茱萸:兩藥同歸肝、脾、胃、腎經,均為辛溫散寒止痛,理氣溫中之溫里藥,均可散寒止痛,用治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脹痛,少腹冷痛,中焦虛寒氣滯證。吳茱萸主入肝經,散肝經之寒邪,解肝氣之郁滯,用治厥陰肝經巔頂頭痛,寒滯肝脈諸痛,又可燥濕助陽、疏肝下氣,止嘔止瀉,治寒疝腹痛、肝胃不和嘔吐吞酸、寒濕腳氣腫痛、陽虛久瀉、脘腹冷痛、經寒痛經及月經不調等。小茴香功善散寒止痛,理氣和中,主治經寒痛經,腎虛腰痛,中焦虛寒氣滯證。
相關藥品千金止帶丸(水丸、大蜜丸)、妙濟丸、尿塞通片、十香暖臍膏、田七痛經膠囊。
相關方劑溫通湯(《醫學衷中參西錄》)、奔豚丸(《醫學心悟》)、還少丹(《楊氏家藏方》)、十香丸(《景岳全書》)、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
藥膳食療小茴香大蒜蒸生魚:
1、功效:補肝脾、祛腹水。適合肝硬化腹水患者食用。
2、原材料:小茴香15克,大蒜30克,生魚1尾(300克),紹酒10克,姜5克,蔥5克,蒜10克,鹽5克,醬油5克,白糖10克。
3、做法:把小茴香洗凈,生魚宰殺后,去鰓及內臟。大蒜去皮切片,姜切片,蔥切段。把生魚放入蒸盆內,注入清水300毫升,加入小茴香、大蒜紹酒、姜、蔥、鹽、白糖。把蒸盆放入蒸籠內,用武火、大氣蒸30分鐘即成。
4、用法:每日2次,每次吃魚50克。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秋季果實初熟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
炮制方法1、小茴香:取原藥材,除去梗及雜質,篩去灰屑。
2、炒小茴香:取凈小茴香,用文火炒至微黃色,略具焦斑,或炒至深黃色,取出放涼。
3、鹽制小茴香:取凈小茴香,用鹽水拌勻,吸盡后,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每小茴香100kg,用食鹽2kg。
4、制小茴香:將大青鹽加入黃酒、醋和童便的混合液中化開,投入凈小茴香,拌勻,稍悶,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每小茴香100kg,用大青鹽1.7kg,黃酒、醋及童便各6.25kg。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鹽小茴香、制小茴香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分果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扁平細胞,外被角質層。中果皮縱棱處有維管束,其周圍有多數木化網紋細胞;背面縱棱間各有大的橢圓形棕色油管1個,接合面有油管2個,共6個。內果皮為1列扁平薄壁細胞,細胞長短不一。種皮細胞扁長,含棕色物。胚乳細胞多角形,含多數糊粉粒,每個糊粉粒中含有細小草酸鈣簇晶。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2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茴香醛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μl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μl、對照品溶液1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17∶2.5)為展開劑,展至8cm,取出,晾干,噴以二硝基苯肼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紅色斑點。
藥材性狀雙懸果細圓柱形,兩端略尖,有時略彎曲,長4-8mm,直徑1.5-2.5mm;表面黃綠色至棕色,光滑無毛,頂端有圓錐形黃棕色的花柱基,有時基部有小果柄,分果長橢圓形,背面隆起,有5條縱直棱線,接合面平坦,中央色較深,有縱溝紋。橫切面近五角形,背面的四邊約等長。氣特異而芳香,味微甜而辛。以粒大飽滿、黃綠色、氣味濃者為佳。
飲片性狀1、小茴香:參見藥材“性狀”項。
2、炒小茴香:形如小茴香,表面微黃色至棕黃色,具焦斑,香氣更濃。
3、鹽小茴香:形如小茴香,表面淡黃色,香氣更濃,略有咸味。
4、制小茴香:形如小茴香,表面淡黃色,具香氣,略有酒、醋氣,味微咸。
常見偽品偽品:
1、蒔蘿:為傘形科植物蒔蘿AnethumgraveolensL的干燥果實。本品多已分離為分果,分果呈扁平廣橢圓形。長3-4mm,寬1.5-2.5mm。背面中間棕褐色,兩側翅狀呈棕黃色。背面有3條微隆起的肋線,腹面中央有一條棱線。果皮內含種子一枚,富油性。有特異香氣。
2、孜然芹:為傘形科植物孜然芹CuminumcyminumL.的干燥果實。本品與小茴香近似,但果實較小,長3-5mm,寬1-2mm。表面淡黃褐色,疏被絨毛。雙懸果體與分果體多較縱直而不彎曲,且大多粘連不易分離。氣特異,味微辛、辣。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6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