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中藥名。為菊科紫菀屬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 F.的根及根莖。具有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主治咳嗽有痰、肺癰、胸痹及小便不通等。
中文名稱
紫菀拉丁文名
Asteris Radix Et Rhizoma別名
青菀、紫葥、返魂草根、夜牽牛、紫菀茸、關公須性味歸經
味苦、辛、甘,性微溫;歸肺經藥材分類
植物醫保類型
醫保(紫菀、蜜紫菀)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潤肺化痰止咳。
主治主要用于咳嗽有痰、肺癰、胸痹及小便不通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4.5-10g;或入丸、散。
禁忌中藥配伍禁忌:惡天雄、瞿麥、雷丸、遠志、藁本,畏茵陳蒿。
注意事項陰虛干咳者慎服。
化學成分根含無羈萜醇、無羈萜、紫菀酮、紫菀皂甙、槲皮素,揮發油中含毛葉醇、乙酸毛葉酯、茴香醚、烴、脂肪酸、芳香族酸等。
藥理作用1、祛痰、鎮咳作用:水煎劑及苯、甲醇提取物均有顯著的祛痰作用;根及根莖的提取物中分離出的結晶之一有止咳作用。
2、抗菌作用:體外試驗證明,紫菀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3、抗癌作用:所含的表無羈萜醇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抗癌作用。
4、其他:槲皮素有利尿作用。
毒理作用毒性:紫菀皂苷有溶血作用,其粗制劑不宜靜脈注射。小鼠灌胃紫菀揮發油的最小致死量約為333g/kg。
相關論述1、《本草經疏》:紫菀,觀其能開喉痹,取惡涎,則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溫,肺病咳逆喘嗽,皆陰虛肺熱證也,不宜專用及多用,即用亦須與天門冬、百部、麥冬、桑白皮苦寒之藥參用,則無害。
2、《本草通玄》:紫菀,辛而不燥,潤而不寒,補而不滯。然非獨用、多用不能速效,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兩立效。
3、《本草正》:紫菀,辛能入肺,苦能降氣,故治咳嗽上氣、痰喘,惟肺實氣壅,或火邪刑金而致咳唾膿血者,乃可用之。觀陶氏《別錄》謂其補不足,其亦言之過也。
4、《藥品化義》:紫菀,味甘而帶苦,性涼而體潤,恰合肺部血分。主治肺焦葉舉,久嗽痰中帶血,及肺痿,痰喘,消渴,使肺竅有清涼沛澤之功。...用入肝經,凡勞熱不足,肝之表病也;蓄熱結氣,肝之里病也;吐血衄血,肝之逆上也;便血溺血,肝之妄下也;無不奏效。因其體潤,善能滋腎,蓋腎主二便,以此潤大便燥結,利小便短赤,開發陰陽,宣通壅滯,大有神功。同生地、麥冬入心,寧神養血。同丹皮、赤芍入胃,清熱涼血。其桑皮為肺中氣藥,紫菀為肺中血藥,宜分別用。
5、《本草逢原》:紫菀,肺金血分之藥,《本經》止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取性疏利肺經血氣也。去蠱毒痿躄者,以其辛苦微溫,能散結降氣,蠱毒自不能留,痿躄由肺熱葉焦,紫菀專通肺氣,使熱從溲便去耳。《別錄》療咳唾膿血,大明消痰止渴,皆滋肺經血氣之效。《金匱》澤漆湯用以治咳血而脈沉者,咳屬肺,脈沉則血分之病也。亦治下痢肺痛,與紫參同功。
6、《本草正義》:紫菀,柔潤有余,雖曰苦辛而溫,非爆烈可比,專能開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滯,兼疏肺家氣血。凡風寒外束,肺氣壅塞,咳嗆不爽,喘促哮吼,及氣火燔灼,郁為肺癰,咳吐膿血,痰臭腥穢諸證,無不治之。而寒飲蟠踞,濁涎膠固喉中如水雞聲者,尤為相宜。惟其溫而不熱,潤而不燥,所以寒熱皆宜,無所避忌。景岳謂水虧金燥,咳嗽失血者,非其所宜;石頑謂陰虛肺熱干咳者忌之;蓋恐開泄太過,重傷肺金,又恐辛溫之性,或至助火。要之虛勞作嗽,亦必有濁痰阻塞肺竅,故頻頻作咳,以求其通,不為開之,咳亦不止,以此溫潤之品,泄化垢膩,順調氣機,而不傷于正,不偏于燥,又不犯寒涼遏抑、滋膩戀郁等弊,豈非正治?且柔潤之質,必不偏熱,較之二冬、二母,名為滋陰,而群陰膩滯,阻塞隧道者,相去猶遠。惟實火作咳,及肺癰成膿者,則紫菀雖能泄降,微嫌其近于辛溫,不可重任,然借為向導,以搗穴犁庭,亦無不可。總之,肺金窒塞,無論為寒為火,皆有非此不開之勢。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久咳不瘥:紫菀(去蘆頭)、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三物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生姜三片,烏梅一個,同煎湯調下,食后、欲臥各一服。(《本草圖經》)
2、治傷寒后肺痿勞嗽,唾膿血腥臭,連連不止,漸將羸瘦:紫菀一兩,桔梗一兩半(去蘆頭),天門冬一兩(去心),貝母一兩(煨令微黃),百合三分,知母三分,生干地黃一兩半。上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圣惠方》紫菀散)
3、治小兒咳逆上氣,喉中有聲,不通利:紫菀一兩,杏仁(去皮尖)、細辛、款冬花各一分。上四味,搗羅為散,二三歲兒,每服半錢匕,米飲調下,日三,更量大小加減。(《圣濟總錄》紫菀散)
4、治妊娠咳嗽不止,胎動不安:紫菀一兩,桔梗半兩,甘草、杏仁、桑白皮各二錢半,天門冬一兩。上細切,每服三錢。竹茹一塊,水煎,去滓,入蜜半匙,再煎二沸,溫服。(《傷寒保命集》紫菀湯)
5、治吐血、咯血、嗽血:真紫菀、茜根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子大,含化一丸,不以時。(《雞峰普濟方》紫菀丸)
6、治婦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井華水服三指撮。(《千金方》)
相關配伍1、紫菀配荊芥:紫菀甘潤苦泄,功專潤肺化痰止咳;荊芥辛溫透散,長于發表散風,且微溫不烈,藥性和緩。兩藥伍用,標本兼顧,既祛風解表,又化痰止咳。適用于風寒犯肺,咳嗽氣喘者。
2、紫菀配百部:紫菀甘潤苦泄,功專潤肺化痰止咳;百部甘潤苦降,以潤肺止咳見長,兼有殺蟲滅虱之功。兩藥相合,可增強潤肺止咳之力。適用于各種咳嗽無痰或有痰者。
相關藥品止咳寶片、止嗽丸、潤肺膏。
相關方劑止嗽散(《醫學心悟》)、射干麻黃湯(《金匱要略》)、紫菀茸湯(《濟生方》)、紫菀飲(《圣濟總錄》)、紫菀湯(《醫略六書》)。
藥膳食療紫菀款冬豬肺湯:
1、功效:肅肺降氣、止咳定喘。
2、原材料:紫菀10g,款冬15g,豬肺30g,鹽6g,姜4g。
3、做法:將豬肺用清水洗凈、切塊:豬肺、紫菀、款冬共煮,煮至快熟時加入鹽、姜調味即可。
4、用法:佐餐食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10月下旬至翌年早春,待地上部分枯萎后,挖掘根部,除去枯葉,將細根編成小辮狀,曬至全干。
炮制方法1、紫菀:取原藥材,除去殘莖及雜質,搶水洗凈,潤透,切厚片或段,干燥。
2、蜜紫菀: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后,加入凈紫菀片或段,拌勻,悶透,用文火炒至棕褐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
3、炒紫菀:取凈紫菀置熱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老黃色或微焦。取出,放涼。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蜜紫菀、炒紫菀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根莖一規則塊狀,長2-5cm,直徑1-3cm;表面紫紅色或灰紅色,頂端殖留莖基及葉柄殖痕,中下部叢生多數細根;質堅硬,斷面較平坦,顯油性。根多數,細長,長6-15cm,直徑1-3mm,多編成辮狀;表面紫紅色或灰紅色,有縱皺紋;質較柔韌,易折斷,斷面淡棕色,邊緣一圈現紫紅色,中內有細小木心。氣微香,味甜、微苦。以根長、色紫紅、質柔韌者為佳。
飲片性狀1、紫菀:為不規則的厚片或小段狀。切面皮部紫紅色,木部灰白色,有黃白色的筋脈點,周邊紫紅色或灰紅色,有縱皺紋,質軟而柔韌。氣微香,味甜、微苦。
2、蜜紫菀:形如紫菀,表面棕褐色或紫棕色,味甜。
3、炒紫菀:形如紫菀,老黃色。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7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