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中藥名。為菊科牛蒡屬植物牛蒡ArctiumlappaL.的果實(牛蒡子)和根。牛蒡分布于東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西等地。果實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散結解毒之功效;根具有清熱解毒,疏風利咽之功效。果實常用于風熱感冒,頭痛,咽喉腫痛,流行性腮腺炎,疹出不透,癰癤瘡瘍;根常用于風熱感冒,咳嗽,咽喉腫痛,瘡癤腫毒,腳癬,濕疹。
中文名稱
牛蒡別名
惡實、大力子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寒。果實:歸肺、胃經。根:歸肺、心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果實:疏散風熱,宣肺透疹,散結解毒;根:清熱解毒,疏風利咽主治 果實:用于風熱感冒,頭痛,咽喉腫痛,流行性腮腺炎,疹出不透,癰癤瘡瘍;根:用于風熱感冒,咳嗽,咽喉腫痛,瘡癤腫毒,腳癬,濕疹。用法用量 果實4.5-9g;根9-15g。藥理作用1、利尿作用;
2、對溶血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咽喉腫痛:牛蒡子9g,板藍根15g,桔梗6g,薄荷、甘草各3g。水煎服。
2、治麻疹不透:牛蒡子、葛根各6g,蟬蛻、薄荷、荊芥各3g。水煎服。(1-2方出自《全國中草藥匯編》)
附注1、牛蒡子葉,有人試治早期未化膿的急性乳腺炎有良好效果。用量:鮮葉每天30g(干葉9g),水煎服或水煎當茶飲。
2、近年來,山東、新疆等地發現有將同科植物大鰭薊OnopordonacanthiumL.的瘦果充當牛蒡子使用的情況。大鰭薊子顏色及氣味與牛蒡子極相似,為灰白色,唯表面縱脈間有明顯細密的橫皺紋,稀有小黑斑,為主要不同點。此外,尚發現有以云木香的瘦果混充者,均應加以區別,不宜混淆。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果實秋后采,去雜質曬干;根四季可采,洗凈,切片曬干用。炮制方法 炒牛蒡子:將揀凈的牛蒡子放鍋內,炒至微黃,稍鼓起并略有香氣,取出晾涼。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一、藥材性狀
果實:呈倒長卵形,稍彎曲,長5-7mm,直徑2-2.5m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散有不規則紫黑色斑點,具較明顯的縱脊5-8條,中肋有時明顯突出。兩端平截,較粗大的一端圓盤狀,有1凹窩,為果柄痕。果皮堅硬,種皮淡黃白色,中央的胚具肥厚的子葉3枚,胚根位于子葉基部的接合面之間。富油性,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二、飲片性狀
炒牛蒡子形同牛蒡子而稍鼓起,或已破碎,外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常有焦斑。有焦香氣。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8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