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冬,中藥名。百合科沿階草屬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具有生津解渴、潤肺止咳的功效。主治肺燥干咳、陰虛癆嗽、喉痹咽痛、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煩失眠、腸燥便秘等癥。
中文名稱
麥冬拉丁文名
Ophiopogon japonicus?(Linn.f.) Ker-Gawl.別名
麥門冬、沿階草性味歸經(jīng)
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胃、肺、心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功效作用
功能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主治1、胃陰虛證:本品味甘柔潤,性偏苦寒,長于滋養(yǎng)胃陰,生津止渴,兼清胃熱。廣泛用于胃陰虛有熱之舌干口渴、胃脘疼痛、饑不欲食、嘔逆、大便干結等癥。如治熱傷胃陰,口干舌燥,常與生地、玉竹、沙參等品同用。治消渴,可與天花粉、烏梅等品同用。與半夏、人參等同用,治胃陰不足之氣逆嘔吐,如麥門冬湯(《金貴要略》)。與生地、玄參同用,治熱邪傷津之便秘,如增液湯(《溫病條辨》)。
2、肺陰虛證:本品又善養(yǎng)肺陰,清肺熱,適用于陰虛肺燥有熱的鼻燥咽干,干咳痰少,咳血,咽痛音啞等癥,常與阿膠、石膏、桑葉、枇杷葉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湯(《醫(yī)門法律》)。
3、心陰虛證:本品可歸心經(jīng),還能養(yǎng)心陰,并略具除煩安神作用,可用于心陰虛有熱之心煩失眠、健忘、心悸怔忡等癥,宜與生地、酸棗仁、柏子仁等養(yǎng)陰安神之品配用,如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治熱傷心營,神煩少寐者,宜與黃連、生地、玄參等清心涼血養(yǎng)陰之品同用,如清營湯(《溫病條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膏。外用:適量,研末調敷;煎湯涂;或鮮品搗汁搽。
注意事項1、凡脾虛便溏、肺胃有痰飲濕濁及初感風寒咳嗽者忌服。
2、《品匯精要》:“寒多人不可服。”
3、《本草經(jīng)疏》:“虛寒泄瀉、痘瘡虛寒作瀉、產(chǎn)后虛寒泄瀉者,咸忌之。”
4、《藥性纂要》:“胃寒而多濕痰者勿用。”
5、《本經(jīng)逢原》:“風熱暴咳,咸非所宜。麻疹咳嗽,不可誤用。”
化學成分含甾體皂苷,各種類型的多聚糖、高異黃酮類化合物,以及單萜糖苷、色原酮等多種類型的化合物。其中甾體皂苷有麥門冬皂苷A、B、C、D,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及葡萄糖苷等;糖類中葡萄糖含量為9.1%,D-半乳糖6.7%,蔗糖48%,其他寡糖56.7%;高異黃酮類有甲基沿階草酮甲、乙,甲基麥門冬酮甲、乙,麥門冬酮甲、乙,異麥門冬酮甲等。
藥理作用1、抗休克作用:麥門冬注射液靜注有改善左心室的功效與抗休克的作用。
2、抗缺氧作用:麥門冬水煎液25g/kg腹腔注射或麥門冬多糖20mg/kg腹腔注射有抗缺氧的作用。
3、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麥門冬注射液能顯著提高心肌收縮力和心臟泵功能。麥門
冬總皂苷和總氨基酸小劑量可使心肌收縮力增加,冠脈血流量增加,大劑量則抑制心肌,減少冠脈流量,但二者對心率無影響。麥門冬注射液對心肌具有保護和抗實驗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4、抗菌作用:麥門冬粉對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及傷寒桿菌等有抑制作用。50%麥門冬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和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
5、對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麥門冬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6、對血糖的影響:50%麥門冬煎劑能升高血糖,但麥門冬的水、醇提取物0.2g/kg,則有降血糖的作用。
7、抗脂質過氧化作用:麥門冬水提物和醇提取物對肝微粒體脂質過氧化有對抗作用。
8、對消化系統(tǒng)的影響:麥門冬口服液對胃腸道具有推進作用。此外,麥門冬尚有一定的鎮(zhèn)靜、抗驚厥等作用。
毒理作用麥冬注射液對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20.606+-7.705g/kg,由尾靜脈注射麥冬注射液1ml(相當于生藥的2g),未發(fā)現(xiàn)死亡與其他不良反應。
相關論述1、《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贏瘦,強陰,久服厚腸胃。”
2、《本草綱目拾遺》:“清胃,除虛熱,生津,已勞損””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用于胃陰虛有熱之舌干口渴、胃脘疼痛、饑不欲食、嘔逆、大便干結等癥。如治熱傷胃陰,口干舌燥,常與生地、玉竹、沙參等品同用。治消渴,可與天花粉、烏梅等品同用。與半夏、人參等同用,治胃陰不足之氣逆嘔吐,如麥門冬湯(《金貴要略》)。與生地、玄參同用,治熱邪傷津之便秘,如增液湯(《溫病條辨》)。
2、用于陰虛肺燥有熱的鼻燥咽干,干咳痰少,咳血,咽痛音啞等癥,常與阿膠、石膏、桑葉、枇杷葉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湯(《醫(yī)門法律》)。
3、用于心陰虛有熱之心煩失眠、健忘、心悸怔忡等癥,宜與生地、酸棗仁、柏子仁等養(yǎng)陰安神之品配用,如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治熱傷心營,神煩少寐者,宜與黃連、生地、玄參等清心涼血養(yǎng)陰之品同用,如清營湯(《溫病條辨》)。
相關方劑:1.麥門冬丸(《普濟方》),治虛熱上攻,脾肺有熱,咽喉生瘡。
2.生脈散(《千金方》),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懶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腳欹眼黑,津枯液涸。
3.麥門冬散(《備急千金要方》),治缺乳。
4.麥門冬散(《太平圣惠方》),治傷寒陽痙,身壯熱,項背強直,心膈煩躁,發(fā)熱惡寒,頭面赤色,四肢疼痛。
5.麥門冬丸(《證治準繩·幼科》),治上兒肌膚贏瘦,骨熱,小便赤黃。
6.麥門冬飲(《外臺秘要》),治心勞熱不止,肉毛焦色無潤,口赤干燥,心悶。
7.麥門冬飲子(《宣明論方》),治膈消胸滿,心煩,津液虧虛,短氣,久為消渴
8.麥門冬湯(《金匱要略》),功能益胃生津,降逆下氣,治胃有虛熱,津液不足,氣火上逆而致的肺痿。
9.麥冬理中湯(《備急千金要方》),治上焦熱,腹?jié)M不欲食,或食則先吐后瀉,肢攣痛。
10.麥冬平肺飲(《雜病源流犀燭·臟腑門》),治肺癰初起,咳嗽氣急,胸中隱痛,吐膿痰者。
11.麥冬養(yǎng)榮湯(《血證論》),治脾之陽氣不旺,無以統(tǒng)運陰血而致唾血,心戰(zhàn)脈弱,四肢清冷,飲食不健,自汗身熱者。
12.麥冬麻仁湯(《溫病條辨》),治瘧傷胃陰,不饑不飽,不便,潮熱,得食則煩熱愈加,津液不復者。
藥膳食療:
麥冬楊桃甜湯:
功效:潤肺養(yǎng)陰、清除粉刺、改善咽干口燥。
原材料:楊桃1個,紫蘇梅4個,600ml清水,麥門冬15g,天門冬10g,紫蘇梅汁1大匙,冰糖1大匙。
做法:將全部藥材放入棉布袋,楊桃表皮以少量的鹽搓洗。切除頭尾再切成片狀。藥材與其他材料放入鍋中,以小火煮沸,加入冰糖攪拌溶化。取出藥材,加入紫蘇梅汁拌勻,待降溫后即可食用。
用法:隨意飲用。
相關配伍1、麥冬配桑葉:麥門冬甘寒質潤,長于清熱養(yǎng)陰,潤肺止咳;桑葉甘寒質輕,善于涼散風熱,清肺止咳。兩藥配伍,可增強涼散風熱,清熱養(yǎng)陰,潤肺止咳的作用。適用于燥熱傷肺,干咳痰黏,肺腎陰虛,勞嗽咯血等。
2、麥冬配澤瀉:麥門冬具有益胃生津止渴的作用;澤瀉具有利水滲濕瀉熱的功效。兩藥配伍,具有生津止渴,利水滲濕的作用。適用于消渴不止,煩渴引飲,小便數(shù),四肢無力者。
3、麥冬配黃柏:麥門冬長于養(yǎng)陰潤肺;黃柏善于清火退熱。兩藥配伍,可增強滋陰降火的作用。適用于陰虛火旺咳嗽,午后為甚者。
4、麥冬配五味子:麥門冬長于養(yǎng)陰潤肺;五味子善于斂肺止咳。兩藥配伍,可增強養(yǎng)陰潤肺,斂肺止咳的作用。適用于陰虛燥咳較重,少動則喘,咳嗽吐痰不已,皮膚不澤等。
5、麥門冬配玄參:麥門冬長于養(yǎng)陰潤肺;玄參善于養(yǎng)陰潤燥。兩藥配伍,可增強滋陰潤燥的作用。適用于肺陰不足而致喉癢,咳嗽無痰,口渴咽干等。
6、麥門冬配桔梗:麥門冬長于清熱養(yǎng)陰,潤肺止咳;桔梗善于宣開肺氣,化痰利氣。兩藥配伍,可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適用于燥咳初起,咽干口燥,咳嗽不已,痰黏難咯者。
7、麥門冬配黃芪:麥門冬長于養(yǎng)陰潤肺而止咳;黃芪善于補氣升陽而固表。兩藥配伍,可增強補氣養(yǎng)陰,潤肺止咳的作用。適用于勞嗽咳血,氣陰兩傷,四肢倦怠,腰膝無力等。
8、麥門冬配知母:麥門冬長于養(yǎng)陰潤肺;知母善于滋陰清熱。兩藥配伍,可增強清熱潤肺,滋陰止咳的作用。適用于燥熱傷肺,咳嗽喘逆,痰黏難咯,胸中煩滿等。
9、麥門冬配蒲黃:麥門冬長于養(yǎng)陰清熱;蒲黃善于化瘀止血。兩藥配伍,具有養(yǎng)陰清熱,化瘀止血的作用。適用于陰虛火旺,損傷鼻絡而見鼻衄時作者及陰虛血熱鼻衄日久,反復發(fā)作不止者。
10、麥門冬配柏子仁:麥門冬甘寒,入心經(jīng),具有清心除煩,安神定悸的作用;柏子仁甘平,入心經(jīng),具有養(yǎng)心安神,潤腸通便的功效。兩藥合用,增強了清心除煩,養(yǎng)心安神的功效。適用于陰虛火旺,心腎不交,心煩失眠,驚悸神疲,夢遺健忘等。
附注1、鑒別用藥:
(1)沙參與麥門冬:兩者均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jīng),皆有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之功,同治肺熱燥咳,胃陰不足之證。然沙參以養(yǎng)陰清熱見長,北沙參滋陰作用強,南沙928各論參兼能祛痰、益氣,治陰虛勞嗽,外感熱病或久病胃陰被傷之口干舌燥之證。麥門冬又入心經(jīng),長于養(yǎng)陰潤肺,清心除煩,兼潤腸,治肺燥咳痰黏,陰虛火旺、心腎不交之心煩失眠,腸燥便秘。
(2)百合與麥門冬:兩者均源于百合科,味甘性微寒,歸肺、心經(jīng),皆能養(yǎng)陰、潤肺、清心,同治肺熱燥咳、陰虛勞嗽及心煩不眠等。然百合長于潤肺止咳,且能清心安神,治肺虛久咳、虛煩驚悸、失眠多夢。麥門冬味微苦,長于清心除煩,又能益胃生津,治陰虛有熱或溫病熱入心營之心煩不眠,溫熱病或久病胃陰被傷之口干舌燥;兼能潤腸,治腸燥便秘。
(3)知母與麥門冬:兩者均源于百合科,味苦甘性寒,歸肺、胃經(jīng),皆能滋陰潤燥,潤腸通便,同治肺熱燥咳、陰虛勞嗽、陰虛消渴、腸燥便秘。然知母又入腎經(jīng),以清熱瀉火見長,善治肺胃氣分實熱之壯熱、煩渴、脈洪大。麥門冬又歸心經(jīng),偏于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兼能清心除煩,用于陰虛火旺、心腎不交之心煩失眠或熱病心煩不寐。
(4)生地黃與麥門冬:兩者均味甘苦性寒,入心經(jīng),皆能養(yǎng)陰生津,同治熱病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然生地黃歸肝、腎經(jīng),為清熱涼血之良藥,善治熱入營血、口干舌絳,血熱妄行、斑疹吐衄。麥門冬歸肺、胃經(jīng),長于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兼可清心除煩,用于肺燥干咳痰黏、陰虛火旺、心腎不交之心煩失眠及熱病心煩不寐。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季采挖,洗凈, 反復暴 、 置 ,至七八成干,除去須根,干燥。
炮制方法1、麥冬:《金匱玉函經(jīng)》:“微潤,抽去心。”《圣惠方》:“銼碎。”《綱目》:“凡入湯液,以滾水潤濕,少頃,抽去心,或以瓦焙軟。乘熱去心。”《本草述》:“去心捶扁極薄,曬干,加隔紙焙焦用。”現(xiàn)行,取凈麥門冬用清水浸泡,撈出,潤透,抽去心,洗凈,曬干;或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或洗凈,潤透,軋扁,干燥。
2、朱麥冬:《幼幼集成》:“朱砂拌炒。”取凈麥門冬,噴清水少許,微潤,加朱砂細粉,拌勻,取出晾干。每麥門冬100kg,用朱砂粉2kg。朱拌麥門冬能增強寧心定驚作用。
3、炒麥冬:《圣惠方》:“微炒。”《醫(yī)學從眾錄》:“炒焦。”現(xiàn)行,取凈麥門冬,用文火至微焦;或炒至脹胖隆起,取出放涼。
4、米炒麥冬:《幼幼集成》:“去心,糯米拌炒。”《本草從新》:“拌米炒黃。”現(xiàn)行,將米撒入鍋內,待冒煙時,投入凈麥門冬,用文火炒至米呈焦黃色,麥門冬呈黃色或微顯焦斑為度,取出,篩去焦米,放涼。每麥門冬100kg,用米12kg。
5、炙麥冬:取煉蜜置鍋內,加適量開水稀釋后,加熱至沸,投入凈麥門冬,用文火炒至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麥門冬100kg,用煉蜜12kg。
保存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防潮。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399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