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鶴虱,中藥名。為傘形科植物野胡蘿卜DaucuscarotaL.的果實。具有殺蟲,消積,止癢的功效。主治蛔蟲、蟯蟲、絳蟲、鉤蟲病,蟲積腹痛,小兒疳積,陰癢。
中文名稱
南鶴虱拉丁文名
CarotaeFructus別名
野胡蘿卜子、竊衣子、鶴虱(通稱)性味歸經
味苦、辛,性平;歸脾、胃、大腸經毒性
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殺蟲,消積,止癢。
主治蛔蟲、蟯蟲、絳蟲、鉤蟲病,蟲積腹痛,小兒疳積,陰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熏洗。
注意事項南鶴虱有小毒,不宜大劑量應用。
化學成分果實含揮發油約2%,中含細辛醚,甜沒藥烯,巴豆酸,細辛醛;栽培物果實含揮發油0.6%-2.1%,中含胡蘿卜次醇9%-63%,牻牛兒醇乙酸酯0-48%,環氧二氫丁香烯2.5%-20%,但野生果實揮發油則主要含牻牛兒醇乙酸酯而不含胡蘿卜次醇,對不同地區的果實進行的研究表明,揮發油的組成差異很大,不同樣品中牻牛兒醇乙酸酯與胡蘿卜次醇二者的含量變動于0-80%之間,其他成分則有芳樟醇,檸檬烯,香柑油烯,α-和β-蒎烯,百里香酚,胡蘿卜烯,欖香脂素,α-姜黃烯;果實中還含黃酮類,糖,季銨生物堿(可能是乙酰膽堿),氨基酸,胡蘿卜苦甙,甾醇和擴張冠狀動脈血管的成分。
不同產地或品種的種子揮發油,其含量與組成相差很大,北高加索產的種子含揮發油約2%,一般樣品中含牻牛兒醇乙酸酯約30%,1-香檜烯約20%,含β-蒎烯和一種多氫薁類二環倍半萜,有時牻牛兒醇乙酸酯的含量可達50%,亦有報告稱種子揮發油含量較低(0.66%-1.65%),胡蘿卜次醇為油香上主因,據報道意大利產的種子揮發油富含胡蘿卜次醇、單萜與烴類物,而牻牛兒醇及其乙酸酯僅占少量。有報道稱種子揮發油用氣-液色譜分析,鑒定出23個成分,包括當時新報告的9個成分,即樟烯,α-松油烯,松油烯-4-醇,α-松油醇,龍腦乙酸酯,γ-癸內酯,β-芹子烯,α-占蕓烯和香豆精,另有文獻報道含胡蘿卜醇。種子的脂肪油含量24.9%,其脂肪酸組成中有巖芹酸51.24%,還有油酸,亞油酸,亞麻酸,肉豆蔻酸和棕櫚酸。
藥理作用1、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野胡蘿卜果實的醇提取物,對離體貓心冠狀動脈有擴張作用。種子中的甙性成分,對麻醉犬有短暫的降壓作用。
2、對平滑肌的作用:野胡蘿卜種子醇提取物,對離體豚鼠和大鼠小腸、大鼠子宮、貓支氣管等平滑肌均顯示舒張作用。種子中的甙性成分能松弛大鼠和兔小腸及未孕子宮,葉提取物對已孕或未孕貓和豚鼠子宮有收縮作用。
3、其他作用:野胡蘿卜種子的甙性成分對麻醉犬呼吸有抑制作用;對士的寧及戊四氮引起蛙驚厥有輕度保護作用。
相關論述1、《浙江藥用植物志》:“驅蟲。主治蟲積腹痛。”
2、《湖北中草藥志》:“殺蟲。用于蛔蟲病、絳蟲病、蟯蟲病等癥。”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蛔蟲病、絳蟲病、繞蟲病:鶴虱6g。研末水調服。(《湖北中草藥志》)
2、治鉤蟲病:南鸛虱45g,濃煎兩(次)汁合并,加白糖適量調味,晚上臨睡前服,連用2劑。(《浙江藥用植物志》)
3、治蟲積腹痛:鶴虱9g,南瓜子、檳榔各15g。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4、治蟯蟲病肛癢:南鶴虱、花椒、白鮮皮各15g,苦楝根皮9g。水煎,趁熱熏洗或坐浴。(《浙江藥用植物志》)
5、治陰癢:鶴虱6g。煎水熏洗陰部。(《湖北中草藥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春季播種的于夏季采收,秋季播種的于冬季釆收,除去雜質,曬干。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存果柄,篩去泥屑。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分果橫切面:外果皮細胞1列,主棱處有分化成單細胞的非腺毛,長86-390μm。中果皮有大型油管,在次棱基部各1個,接合面2個,扁長圓形,直徑50-120μm,內含黃棕色油滴;主棱內側有細小維管束。內果皮為1列扁平薄壁細胞。種皮細胞含紅棕色物質。胚乳豐富,薄壁細胞多角形,壁稍厚,含脂肪油和糊粉粒,糊粉粒中含有細小草酸鈣簇晶。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20ml,浸漬過夜,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乙醚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南鶴虱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8∶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再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雙懸果橢圓形,多裂為分果,長3--4mm,寬1.5-2.5mm。表面棕黃色或灰棕色,頂端有殘留花基,基部鈍圓,背面有4條窄翅狀次棱,翅上密生1列橫向黃白色鉤刺,長可達1.5mm,次棱間凹下處有不明顯主棱,其上散生短柔毛,分果的接合面較平坦,有3條暗色縱紋(油管)及3條弧形脈紋(維管束),脈緣上具柔毛。種仁類白色,有油性。體輕,搓碎時有特異香氣,味微辣后苦。
以籽粒充實、種仁類白色、有油性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1587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