蟶,中藥名。為竹蟶科縊蟶屬動物縊蟶Sinonowacula constricta(Lamarck),竹蟶屬動物長竹蟶Solen gouldii Conrad、大竹蟶S.grandis Dunker、細長竹蟶S.gracilis Philippi等的肉和貝殼。蟶肉:補陰,清熱,除煩。主治產后虛損,煩熱口渴,盜汗。蟶殼:和胃,消腫。主治胃病,咽喉腫痛。
中文名稱
蟶別名
縊蟶、蟶肉、蟶殼、蟶腸性味歸經
味甘,性溫毒性
無毒藥材分類
動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蟶肉:補陰,清熱,除煩。
蟶殼:和胃,消腫。
主治蟶肉:產后虛損,煩熱口潟,盜汗。
蟶殼:胃病,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蟶肉:內服:煮食,50-100g(鮮品可用至250g)。
蟶殼:內服:煅存性研末入散劑,3-6g。外用:研末調敷或吹喉。
注意事項蟶肉:
不宜生食。
1、《食疔本草》:“天行病后不可食。”
2、《醫林纂要》:“生食,大寒,令人瀉。”
化學成分蟶肉:
每100g蟶肉含水分88g,蛋白質7.2g,碳水化合物2.4g,灰分1.3g,鈣133mg,磷114mg,鐵22.7mg,熱量48200.8kJ。每1kg蟶干含碘900μg。肉中含糖原(glycogen)每1kg鮮肉中含3g。
藥理作用蟶肉:
抗氧化作用:蟶肉體外有清除超氧根離子、氫氧根離子、過氧化氫的作用。
相關論述蟶肉:
1、《嘉祐本草》:“補虛,主冷痢。煮食之,主婦人產后虛損胸中邪熱煩悶氣。”
2、《本草從新》:“補陰,主熱痢。”
3、《醫林纂要》:“解渴醒酒,除煩去熱。”“干食,補心滋陰。”
4、《隨息居飲食譜》:“解丹石毒。”
蟶殼:
1、《綱目拾遺》:“治喉風急痹。”
2、《中國藥用海洋生物》:“用于胃病,咽喉腫痛。”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蟶肉:
1、治產后虛損、乳少:蟶肉半斤黃酒蒸,煮湯服。(《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2、治盜汗:蟶干30g,大米60g。加開水燉服。
3、治腓腸肌痙攣:蟶干30g,加紅酒適量燉服。
4、治肝硬化,食欲不振:蟶干250g,燉熟,分三餐佐飯,常服。(2-4方出自《海味營養與藥味指南》)
5、治濕熱水腫:蟶干60g,燉蒜頭梗服。(《泉州本草》)
蟶殼:
治咽喉一切急癥:蟶殼置瓦上,日曬夜露,經年取下,色白如雪,搗細,水漂凈,末,曬干,同冰片吹喉。(《萬選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蟶肉:全年均可采捕。捕得后,去殼,取肉,鮮用或曬干。養殖者于春季播種后,當年7、8月即可收獲。產區多制成蟶干,系將鮮蟶在海水中洗凈后,置于鍋內干煮至殼張開,剝去蟶殼,洗去泥沙,曬1-2天,至蟶肉呈淡黃色即成。
蟶殼:捕得后,去肉收集貝殼,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縊蟶殼:貝殼類長方形。殼長40-85mm,殼寬13-26mm。殼頂位于背緣前端約1/3處,背腹緣近于平行,前、后端圓形。外表面生長線明顯,自殼頂至腹緣有一條微凹的斜溝,被有黃綠色的外皮;內表面白色或淡黃色,鉸合部小,右殼具主齒2枚,左殼具主齒3枚,中央1枚大而分叉。質硬而脆。味微咸。
2、長竹蟶殼:貝殼長方形。殼長50-120mm,長為殼寬的6-7倍,背腹緣幾平行,前端截形,后端圓形。外表面光滑,被有黃褐色外皮,生長線明顯,呈弧形;內表面白色或淡黃色,鉸合部小,左、右殼各具主齒1枚。質薄脆,易碎。味微咸。
3、大竹蟶殼:貝殼長方形。殼長72-140mm,長為寬的4-5倍。背腹緣平行,前端斜截形,后端圓形。外表面突出,被有發亮的黃褐色外皮,生長線明顯,呈弧形,有時顯淡紅色的彩色帶;內表面白色或淡紅色,鉸合部小,左、右殼各具主齒1枚。質薄脆,易碎。氣味咸。
4、細長竹蟶殼:貝殼長方形,殼長65-124mm,長為寬的6-7倍。背腹緣平行,前、后端均平截。外表面被褐綠色外皮,可見深色條紋數條,生長線與殼背緣幾呈垂直。內表面白色或淡黃色,鉸合部小,左、右殼各具主齒1枚。質薄脆,易碎。味微咸。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38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