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葉,中藥名。為豆科灰毛豆屬植物灰葉Tephrosia purpurea(L.)Pers.[Cracca purpurea L.]的全草。具有解表,健脾燥濕,行氣止痛的功效。主治風熱感冒,消化不良,腹脹腹痛,慢性胃炎;外用治濕疹,皮炎。
中文名稱
灰葉別名
山青、野藍性味歸經
味微苦,性涼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解表,健脾燥濕,行氣止痛。主治 風熱感冒,消化不良,腹脹腹痛,慢性胃炎;外用治濕疹,皮炎。用法用量 全草或根9g。外用適量,全草煎水洗患處。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者慎服。化學成分 葉含槲皮素葡萄糖甙。藥理作用 全草提取物對移植于(腹腔注射)小鼠的Schwartz白血病(腹水型)無抗腫瘤作用。根含魚藤酮,故可用來毒魚,但其殺昆蟲之效力頗低。相關論述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消滯。治風熱感冒,消化不良,濕疹,皮炎。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曬干備用。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全草長30-60cm。莖圓柱形,基部木質,多分枝,幼枝密被柔毛。羽狀復葉,小葉7-17,多皺縮破碎,完整小葉片展平后呈長橢圓狀倒披針形,長1.5-3.5cm,寬0.4-1.4cm,下面有白色短柔毛,側脈多而密,近無柄。有時可見總狀花序。氣微,味微苦。有毒。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687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