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珠,中藥名。為天南星科植物心葉半夏的塊莖。春、夏季采收。具有止痛,行瘀,消腫,解毒的功效。主治頭痛,胃痛,腹痛,腰痛,跌打損傷,乳癰,腫毒。
中文名稱
滴水珠別名
石半夏、石里開、一滴珠、水滴珠(《江西草藥》),水半夏、獨葉一支花、巖芋、天靈芋、一粒珠、巖珠、蛇珠、獨龍珠性味歸經
性溫,味辛毒性
有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止痛,行瘀,消腫,解毒。主治 頭痛,胃痛,腹痛,腰痛,跌打損傷,乳癰,腫毒。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裝膠囊,每次0.3-0.6g,或1-3粒吞服(不可嚼服)。外用:搗敷。注意事項 孕婦及陰虛、熱證禁服。內服切忌過量,否則可引起喉舌麻痹?!逗纤幬镏尽罚骸霸袐D及陰虛、熱癥忌服?!?span>藥理作用 本品有止痛、消炎及抗過敏作用。相關論述1、《江西草藥》:“消腫解毒,散痰止痛?!?/p>
2、《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散結?!?/p>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止痛,消炎,抗過敏,用于頭痛,神經痛,胃痛,腹痛,漆瘡及其它過敏性皮炎:滴水珠,研粉裝入0號膠囊,每顆含0.5克,成人每服2顆,一天二至三次。(浙江《中草藥抗菌消炎經驗交流會資料選編》)
2、治急性胃痛:滴水珠根一至二個。搗爛,溫開水送服。(《江西草藥》)
3、治腰痛:滴水珠(完整不破損的)鮮根一錢。整粒用溫開水吞服(不可嚼碎)。另以滴水珠鮮根加食鹽或白糖搗爛,敷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4、治跌打損傷:滴水珠鮮根,搗爛敷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5、治挫傷:滴水珠鮮根二個,石胡荽(鮮)適量,甜酒少許。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6、治乳癰,腫毒:滴水珠根與萆麻子等量。搗爛和凡士林或豬油調勻,外敷患部。(《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夏季采收。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塊莖扁圓球形,直徑0.8-3.5cm,高約1mm,四周有時可見疣狀突起的小塊莖。表面淺黃色或淺棕色,頂端平,中心有凹陷的莖痕,有時可見點狀根痕;底部扁圓,有皺紋,表面較粗糙。質堅實,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顯微鑒別,塊莖橫切面,最外為數(shù)列木栓細胞,近木栓層處有斷續(xù)成環(huán)的大型粘液腔。基本組織細胞內富含淀粉粒,粘液細胞橢圓形,內含草酸鈣針晶束,針晶長20-76μm。維管束散在,外韌或周木型,導管直徑12-24μm。淀粉多為單粒,圓形或橢圓形,臍點明顯,裂縫狀或“人”字形,復粒多至7分粒。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18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