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浮萍,中藥名。為天南星科植物大藻PistiastratiotesL.的全草。具有疏風透疹,利尿除濕,涼血活血的功效。主治風熱感冒,麻疹不透,蕁麻疹,血熱瘙癢,汗斑,濕疹,水腫,小便不利,風濕痹痛,臁瘡,丹毒,無名腫毒,跌打腫痛。
中文名稱
大浮萍別名
水浮蓮、天浮萍、水浮萍、大浦藻、浮藻、浮萍、蓮花藻、水白菜、草包草、水芙蓉、番萍、大番萍、水荷蓮、肥豬草、紅萵苣性味歸經
味辛,性寒;歸肺、脾、肝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疏風透疹,利尿除濕,涼血活血。主治 風熱感冒,麻疹不透,蕁麻疹,血熱瘙癢,汗斑,濕疹,水腫,小便不利,風濕痹痛,臁瘡,丹毒,無名腫毒,跌打腫痛。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
注意事項《全國中草藥匯編》:“孕婦忌服。本品根有微毒,內服應去須根。”
化學成分含芹菜素糖甙和光牡荊素類型的二碳鏈黃酮甙,矢車菊素-3-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及微量葒草素和牡荊素,亞油酸,亞麻酸,(12R,9Z,13E,15Z)-12-羥基-9,13,15-十八碳三烯酸,(9S,10E,12Z,15Z)-9-羥基-10,12,15-十八碳三烯酸,α-細辛腦,24S-乙基-4,22-膽甾二烯-3,6-二酮,11α-羥基-24S-乙基-5-膽甾-22-烯-3,6-二酮,,谷甾醇-3-O-(2′,4′-O-二乙酰基-6′-硬脂酰)-β-D-葡萄糖甙,谷甾醇-3-O-(2′-O-硬脂酰)-β-D-木糖甙,谷甾醇-3-O-(4′-O-硬脂酰)-β-D-木糖甙。另含蛋白質,β-胡蘿卜素和多酚類化合物。
相關論述1、《生草藥性備要》:“治酒風腳痛,煲食;亦擦汗斑,能散皮膚血熱,又治麻風,下胎,煲水熏之。”
2、《嶺南采藥錄》:“煎服能通經,煎水洗汗瘢,血熱作癢,消跌打腫痛。”
3、《廣西本草選編》:“疏風解表,去濕止癢。主治感冒發熱,小便不利,皮膚濕疹。汗斑。”
4、《全國中草藥匯編》:“祛風發汗,利尿解毒。主治感冒,水腫,小便不利,風濕痛,皮膚瘙癢,蕁麻疹,麻疹不透。”
5、《浙江藥用植物志》:“涼血,活血,解毒。主治丹毒,無名腫毒,跌打損傷。”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蕁麻疹:水浮蓮12g,亞麻仁12g,皂角刺12g,白蒺藜12g,海桐皮12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
2、治血熱身癢:大浮萍240g,銀花藤240g,地稔120g,過塘蛇240g,土荊芥120g,樟木葉90g(均鮮用)。煎水洗。(《陸川本草》)
3、治汗斑:鮮(大浮萍)全草搗爛取汁,調硫黃粉外涂。(《廣西本草選編》)
4、治濕瘡:大藻90g。焙干研末,煉蜜為丸服。
5、治水蠱:大藻、糖各120g。清水3碗,煎成1碗,分2次服。服后大量排尿,腫脹便消,忌食鹽。(4-5方出自江西《草藥手冊》)
6、治水腫:水浮蓮30g,苛草根30g。水煎服。
7、治無名腫毒:水浮蓮搗絨,包患處。(6-7方出自《四川中藥志》1982年)
8、治跌打傷腫:鮮大浮萍,酌加冰糖搗爛,加熱外敷。(《福建民間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季采收,除去須根,洗凈,鮮用或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本品多皺縮,全體呈團狀。葉簇生,葉片展開后呈倒卵狀楔形,長1.5-5cm,寬1-3.5cm,先端鈍圓而呈微波狀,淡黃至淡綠色,兩面均有細密的白色短絨毛,基部被有長而密的棕色絨毛。須根殘存。質松軟,易碎。氣微,味咸。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2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