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中藥名。為豆科巢菜屬植物蠶豆Vicia faba L.的種子。具有健脾利水,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膈食,水腫,瘡毒。
中文名稱
蠶豆別名
佛豆、胡豆、南豆、馬齒豆、豎豆、仙豆、寒豆、灣豆、夏豆、羅漢豆、川豆性味歸經
味甘、微辛,性平;歸脾、胃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健脾利水,解毒消腫。
主治膈食,水腫,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或研末;或作食品。外用:搗敷;或燒灰敷。
禁忌內服不宜過量,過量易致食積腹脹。對本品過敏者禁服。
1、《本經逢原》:“性滯,中氣虛者食之,令人腹脹。”
2、《本草求原》:“多食氣滯成積作痛。”
3、《民間常用草藥匯編》:“不可與菠萊同用。”
化學成分含酯類: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半乳糖基甘油二酯和磷脂。生物堿類:膽堿,哌啶-2-酸,腐胺,精脒,精胺,去甲精胺,巢菜堿苷和伴巢菜堿苷,另含抗壞血酸。
相關論述1、汪穎《食物本草》:“快胃,和臟腑。”
2、《本草從新》:“補中益氣,澀精,實腸。”
3、《醫林纂要》:“滑腸,利水。”
4、《福建藥物志》:“健脾利水。主治腳氣,水腫。”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膈食:蠶豆磨粉,紅糖調食。(《指南方》)
2、治水脹:蟲胡豆(有蟲之胡豆)30-240g,燉牛肉服。(《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3、治水腫:蠶豆60g,冬瓜皮60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4、治癩痢禿瘡:鮮蠶豆打如泥,涂瘡上,干即換之。三五次即愈。如無鮮豆,即用干豆,浸胖打如泥敷之,干即換,數五次即愈。(《吉人集驗方》)
5、治撲打及金刃傷,血出不止:蠶豆炒,去殼,取豆搗細和勻,蠟熔為膏,攤貼如神。(《串雅外編》假象皮膏)
6、治陰發背由陰轉陽:甘草三錢,大蠶豆三十粒,水二碗,煮熟,取蠶豆去皮食,半日后即轉陽。(《仙拈集》甘蠶豆)
7、治誤吞鐵針入腹:蠶豆同韭菜食之,針自大便同出。(《綱目》引《積善堂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7-9月果實成熟呈黑褐色時,拔取全株,曬干,打下種子,揚凈后再曬干;或鮮嫩時用。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種子扁矩圓形,長1.2-1.5cm,直徑約1cm,厚7mm,種皮表面淺棕褐色,光滑,微有光澤,兩面凹陷;種臍位于較大端,褐色或黑褐色。質堅硬,內有子葉2枚,肥厚,黃色。氣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氣。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32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