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筒草,中藥名。為木賊科木賊屬植物節節草Hippochaete ramosissima(Desf.)Boerner[Equisetum ramosissimum Desf.]的全草。具有清熱明目,止血利尿的功效。主治風熱感冒,咳嗽,目赤腫痛,云翳,鼻衄,尿血,腸風下血,淋證,黃疸,帶下,骨折。
中文名稱
筆筒草別名
通氣草、眉毛草、土木賊、節節菜、節骨草、鎖眉草、銼刀草、木賊草、土麻黃、筆頭草、野麻黃、銼草、蝦蟆竹性味歸經
味甘、苦,性微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明目,止血利尿。主治 風熱感冒,咳嗽,目赤腫痛,云翳,鼻衄,尿血,腸風下血,淋證,黃疸,帶下,骨折。用法用量1、內服:煎湯,9-30g,鮮品30-60g。
2、外用:搗敷;或研末撒。
化學成分全草含生物堿類:煙堿,犬問荊堿。含黃酮類:山柰酚-3-槐糖苷-7-葡萄糖苷,山柰酚。含甾醇類:谷甾醇,豆甾醇。
藥理作用 豬皮下注射南非洲產筆筒草綠色部分的醇浸劑可引起驚厥和死亡。相關論述1、《草木便方》:“治跌傷,通氣,明目,利九竅,消積滯,止嗽化痰。”
2、《天寶本草》:“治赤白云翳,去風,清火,除濕氣,通淋證并滯塞。”
3、《分類草藥性》:“男子平胃火,補婦人血氣。”
4、《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清心火,去潮熱,散云翳。治暴發火眼、澀痛溢淚及目赤紅腫痛,并療鼻血。”
5、《重慶草藥》:“去燥熱,散眼睛云霧,兼有生精補血的作用。治男子胃火,婦女病后血氣不足(或為虛火),小兒響鼻(鼻阻)或常流清鼻涕,白濁。”
6、《湖南藥物志》:“止血,解熱利尿。主治婦女血崩,筋骨痛。”
7、《天目山藥用植物志》:“治痢疾,急淋,腰痛,骨折。”
8、《浙江民間常用卓約》:“治急、慢性腎炎,腎盂腎炎,遷延型傳染性肝炎,血尿。”
9、《安徽中草藥》:“解肌散風。治風熱感冒。”
10、《全國中草藥匯編》:“主治咳嗽,支氣管炎。”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制劑與用法:㈠煎劑:干節節草1大兩,加水700毫升,浸泡半小時,煮沸5~8分鐘,每次200~300毫升,日服2~3次。㈡片劑:每片0.5克(24片相當于生藥1大兩),每次4片,日服3次。㈢針劑:每支3毫升(每毫升含生藥4克),每日肌肉注射1支。均以10天為一療程,可連續用三個療程。療效:煎劑治療1103例,近期控制295例,顯效267例,好轉381例,總有效率為85.5%。片劑治療105例,近期控制23例,顯效17例,好轉44例,總有效率為80%。針劑治療149例,近期控制43例,顯效42例,好轉68例,總有效率為94.7%,一般在注射24小時后可見效。綜觀針劑的療效最好,煎劑次之,片劑最差;療效一般隨著療程的增加而逐漸上升,隨病情的加重而療效下降;夏季和春季療效較高,冬季最差;對單純型的療效較高,喘息型較差;對無并發癥者的療效高于并發肺氣腫者;對咳、痰、喘、羅音均有一定療效,而以羅音消失的近期控制率最高;年齡大者療效稍低。副作用:少數人短時間出現口干、腹部不適,但不影響繼續服藥。對肝腎及造血系統無毒性作用。相關配伍1、治急性結膜炎:節節草9g,菊花6g。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2、治膀胱濕熱,小便淋澀疼痛,尿血:筆筒草30g,尿珠根30g,白茅根30g,川牛膝1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
3、治急淋:節節草30g,冰糖15g。加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4、治痢疾:筆筒草根90-120g,加仙鶴草等量。水煎服。赤痢沖白糖,白痢沖紅糖,赤白痢紅白糖各一半,每日早晚飯前各服1次。(《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11月采挖,鮮用或晾通風處陰干。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3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