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梅,中藥材名。為薔薇科植物梅Armeniaca mume Sieb.的果實經(jīng)鹽漬而成。具有利咽生津,澀腸止瀉,除痰開噤,消瘡止血的功效。主治咽喉腫痛,煩渴嘔惡,久瀉久痢,便血崩漏,中風(fēng)驚癇,痰厥口噤,梅核氣,癰疽腫毒,外傷出血。
中文名稱
白梅別名
鹽梅、霜梅、白霜梅性味歸經(jīng)
味酸、澀、咸,性平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利咽生津,澀腸止瀉,除痰開噤,消瘡止血。主治 咽喉腫痛,煩渴嘔惡,久瀉久痢,便血崩漏,中風(fēng)驚癇,痰厥口噤,梅核氣,癰疽腫毒,外傷出血。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或噙咽津液;或入丸劑。外用:擦牙;或搗敷,或煅存性研末調(diào)敷。注意事項 不宜多食久食。相關(guān)論述1、《食療本草》: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2、《日華子》:治刀箭(傷),止血,研敷之。
3、《寶慶本草折衷》:主傷寒,痰厥,頭疼,折傷,下痢腸垢。今嘔逆者,服之尤驗。
4、《綱目》:治中風(fēng)驚癇,喉痹,痰厥僵仆,牙關(guān)緊閉。又治瀉痢煩渴霍亂吐下,下血血崩,功同烏梅。
5、《本草經(jīng)疏》:去死肌、青黑痣、惡肉,消痰醒睡,止霍亂,解酒毒。
6、《本草從新》:治梅核膈氣。
7、《醫(yī)林纂要》:補斂心神,鎮(zhèn)驚癇。治口瘡,癰毒。
8、《本草求原》:治喉痛,乳蛾。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喉痹:鹽梅肉1個,硼砂少許研勻,捻如棗大。放口中噙化。(《衛(wèi)生易簡方》)
2、治中熱,五心煩躁,霍亂嘔吐,口干煩渴津液不通:白梅(研破)二十九斤,檀香十四兩,甘草十三斤半,鹽(炒)十五斤。上為末。每一錢擦生姜新汲水下。(《局方》白梅湯)
3、治新久赤白痢疾:鹽霜梅3個,以黃泥包,于慢火內(nèi)煨干,研為細(xì)末。用米湯調(diào)下。(《古今醫(yī)統(tǒng)》神效散)
4、治中風(fēng)或吐瀉,牙關(guān)緊噤白梅末,不拘多少。上味將揩牙立開。(《圣濟總錄》白神散)
5、治梅核膈氣:半青半黃梅子,每個用鹽一兩,腌一日夜,曬干,又浸又曬,至水盡乃止。用青錢三個,夾二梅,麻線縛定,通裝磁罐內(nèi),封埋地下,百口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即消。(《龔氏經(jīng)驗方》
6、治癰疽已潰未潰:鹽白梅燒存性,為末,入輕粉少許,香油調(diào)涂四圍。(《易簡方》)
7、治婦人血崩:鹽白梅七個,燒灰為末。米飲作一服空心下。(《經(jīng)驗良方》梅飲子)
8、治血淋:白梅燒灰存性,為末,入麝香少許,酒糊為丸如桐子大。熟水吞五十丸下。(《衛(wèi)生易簡方》
9、治雀斑霜:梅肉、櫻桃枝、牙皂角、紫浮萍共搗丸,擦面。(《瘍醫(yī)大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采摘未成熟果實,用鹽水浸漬,日曬夜?jié)n,約經(jīng)10天即成。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果實近球形或扁球形直徑2-3cm。表面綠白或黃棕色,有白霜,果肉肉質(zhì)。剝開果肉可見橢圓形果核,類白色,表面可見蜂窩狀小孔。氣微香,味酸、咸。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51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