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菜,中藥材名。本品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Cleome gynandra L.[Gynandropsis pentaphylla(L.)Briq.]的全草。具有祛風除濕,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淋濁白帶,痔瘡,痢疾,瘧疾,蛇蟲咬傷。
中文名稱
白花菜別名
羊角菜、屢析草、臭花菜、臭豆角、豬屎草、五梅草、白花仔草性味歸經
味辛、甘,性平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除濕,清熱解毒。主治 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淋濁白帶,痔瘡,痢疾,瘧疾,蛇蟲咬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煎水洗或搗敷。注意事項 內服不宜過量,皮膚破潰者不可外用。化學成分全草中含有達瑪烷型皂苷cleogynol。葉中含有蘆丁苷(rutin),單萜類成分:芳樟醇(linalool),反式-2-甲基環戊醇(trans-2-methylcyclopentanol),β-環檸檬醛(β-cyclocitral),橙花醇(nerol),反式牻牛兒醇(trans-geraniol),β-紫羅蘭酮(β-ionone),反式牻牛兒基丙酮(trans-geranyl?acetone),橙花叔醇(nerolidol)。
藥理作用 葉有抗刺激作用。毒理作用 白花菜一次食用多量,或少量多次食用后易引起中毒。曾有6例食用白花菜后12小時左右,先后發生頭暈,惡心,嘔吐,多汗,視物模糊,四肢麻木等。其中3例病情較重,發現瞳孔散大,對光反應遲鈍;腹微隆起,腸鳴音減弱。經常規處理,3天后恢復。相關論述1、汪穎《食物本草》:下氣。多食動風氣,滯臟腑,令人胃中悶滿,傷脾。
2、《綱目》:煎水洗痔;搗爛敷風濕痹痛,擂酒飲止瘧。
3、《生草藥性備要》:治跌打,蛇咬。
4、《中國藥用植物圖鑒》:止下痢。
5、《河南中草藥手冊》:祛風除濕,清熱解毒。
6、《福建藥物志》:祛風行氣,清熱除濕。主治風濕痹痛,汗斑,痔瘡發炎。
7、《湖北中草藥志》:天寒者不宜用,多食則胃中悶滿。
8、《安徽中草藥》:外敷對皮膚有刺激性,若皮膚破潰者不宜用,敷后有燒灼感時即除去。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淋濁,帶下白:花菜鮮草15-24g,豬膀胱1個。水煎,飯前服。
2、治瘧疾:白花菜鮮葉絞汁1杯(5-10ml),黃酒等量,熬熱,在發作前1小時服,(1、2方出自《南京地區常用中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6-8月采收全草(地上部分)鮮用或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莖多分枝,密被黏性腺毛。掌狀復葉互生,小葉5,倒卵形或菱狀倒卵形,全緣或有細齒;具長葉柄。總狀花序頂生;萼片4,花瓣4,倒卵形,有長爪;雄蕊6,雌蕊子房有長柄。蒴果長角狀。有惡臭氣。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5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