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白附,中藥名。為天南星科犁頭草屬植物獨角蓮 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塊莖。具有祛風痰,止痙,止痛,解毒散結的功效。主治中風痰壅,口眼喎斜、驚風癲癇、破傷風,痰厥頭痛、眩暈,瘰疬痰核,毒蛇咬傷。
中文名稱
禹白附拉丁文名
Rhizoma Typhonii別名
牛奶白附、野半夏、野慈菇、雞心白附、麻芋子性味歸經
味辛、甘,性溫;歸胃、肝經 有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痰,止痙,止痛,解毒散結。主治1、主要用于中風痰壅,口眼喎斜、驚風癲癇、破傷風,痰厥頭痛、眩暈,瘰疬痰核,毒蛇咬傷。
4、西醫診為腦出血后遺癥、腦梗死后遺癥、破傷風、癲癇等屬于風痰阻絡者,血管神經性頭痛、慢性淋巴結炎屬于痰濁痹阻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 -6g;研末服0.5-1g,宜炮制后用。外用:適量。搗爛敷或研末調敷。不良反應1、誤服、過量服用禹白附,可出現口舌麻辣,咽喉部灼熱并有梗死感,舌體僵硬,語言不清,繼則四肢發麻,頭暈眼花,惡心嘔吐,流涎,面色蒼白,神志呆滯,唇舌腫脹,口腔黏膜及咽部紅腫,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2、經生姜、礬水炮制后,毒性無顯著差異,煎煮后,麻辣感消失或降低,但毒性并不降低。
3、禹白附中毒后,除洗胃、導瀉外,還可以生姜汁和白米醋含漱,然后內服適量,或嚼服生甘草50g,20分鐘后用錫類散外吹咽部,亦可用黃芩、黃連、石膏等配伍煎湯內服。
注意事項 本品辛溫燥烈,陰虛血虛動風或熱盛動風者、孕婦均不宜用。生品一般不內服。化學成分本品主要成分為本品主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肌醇,膽堿,尿嘧啶,粘液質,并含白附子凝集素。
藥理作用有明顯的鎮靜、抗驚厥及鎮痛作用,注射液對結核桿菌有一定抑制作用,煎劑或混懸液對實驗動物關節腫均表現較強的抗炎作用。
毒理作用小鼠靜注LD50生白附子為32.58士2.65g/kg(P = 0.95); 制白附子為29.57士2.7g/kg(P = 0.95)。煎劑小鼠灌胃,制白附于組出現呼吸困難,活動減少,個別動物死亡;生白附子組未出現異常;說明毒性并不因炮制而減弱。禹白附粉水混懸液15g/kg(相當成人用量125倍)1次灌服或20g/kg分2次灌服,連續3d, 觀察3d及5d, 未見小鼠死亡和明顯的毒性反應亞急性毒性試驗用混懸液5g/kg、10g/kg、 15g/kg,上、下午各給藥1次, 共灌胃28d, 其體重增長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紅細胞、白細胞及血紅蛋白計數均在正常值范圍內。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用于中風痰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白附子善,除風痰通經絡。治風痰壅盛,經脈拘急,肢體不遂,手足麻木,常與天南星、半夏、僵蠶等祛風化痰藥配伍,兼抽搐者,可配全蝎、蜈蚣等以熄風止痙;頭面部受風寒濕侵襲,風痰阻滯經絡,每導致口眼歪斜,臨床常配僵蠶、全蝎等祛風鎮痙藥同用,有糾正口眼歪斜之效。
2、用于偏正頭痛,風寒濕所致的陽明頭痛,用白附子辛溫開散,入陽明經走頭面部祛風止痛.可與羌活、細辛、白芷等同用,每獲良效。
3、 用于瘰疬、痰核毒蛇咬傷。白附子有良好的解毒作用,治瘰疬、痰核, 每用鮮品搗爛涂敷患處;治毒蛇咬傷可磨汁內服,并外敷傷口。
相關配伍1、禹白附配僵蠶:禹白附辛溫燥烈,功專祛風痰,止痙;僵蠶味辛行散,既能息風止痙,又能化痰定驚。兩藥伍用,可增強息風化痰、定驚止痙作用。適用于中風痰壅,口眼咽斜。
2、禹白附配半夏:禹白附辛散溫通,長于祛風痰而解痙止痛;半夏辛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兩藥伍用,共奏祛風痰、止痙厥之功。適用于風痰壅盛之驚風、癲癇。
3、禹白附配天麻:禹白附辛溫燥烈,長于祛風痰而解痙止痛;天麻甘平質潤,既息風止痙,又平抑肝陽。兩藥配伍,相使為用,可增強息風止痙之功。適用于破傷風。
4、禹白附配白芷:禹白附其性上行,既祛風痰,又能止痛,尤擅治頭面部諸疾;白芷辛散溫通,主入足陽明胃經,長于祛風止痛。兩藥伍用,相得益彰,共奏祛風止痛之功。適用于偏頭風痛。
鑒別用藥1、關白附與禹白附:二者屬于同名異物,其功效相近,但來源不同,均能祛風痰解痙。然禹白附毒性較小,又能解毒散結,現已作為白附子的正品廣泛應用。而關白附毒性大,功效偏于散寒濕止痛,現已較少應用。
2、天南星與禹白附:二者均為辛溫燥烈有毒之品,具燥濕化痰、祛風解痙之功,主治中風口眼歪斜,驚風癲癇,破傷風等。但天南星兼人肺經,又治寒性頑痰阻肺之喘咳、風痰眩暈、中風痰壅等,外用又能消腫散結止痛,用治癰疽腫痛,毒蛇咬傷。禹白附辛溫,其性上行,善祛風痰而解痙止痛,尤擅治頭面部諸疾,單用外敷可治瘰疬痰核及毒蛇咬傷。
相關藥品復方牽正膏、軟堅口服液、獨角膏、獨角蓮膏、小兒鎮驚散。
相關方劑三生丸(《易簡方》)、玉真散(《外科正宗》)、牽正散(《楊氏家藏方》)。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帶根塊莖作種的栽種當年可收獲,不帶根的要多種1年。冬季倒苗后,挖起塊莖,小的作種,大的加工作藥。將塊莖堆積發酵,使外皮皺縮易脫,裝在籮筐里,放在流水里踩去粗皮,曬干。亦有不去粗皮,切成2-3mm厚的薄片,曬干。炮制方法1、生天南星: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
2、制白附子:取凈白附子,大小分開,用清水浸泡,每日換水2-3次,數日后,如起泡沫,換水后加白磯(每100kg白附子,用白礬2kg) , 泡一日后再進行換水,至口嘗微有麻舌感為度,取出,另取白磯及生姜片加適呈水,煮沸后,倒入白附了共煮至內無干心為度,撈出,除去生姜片,曬至6-7成干,切厚片,干燥,篩去碎屑。
保存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防蛀。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橫切面:木栓細胞有時殘。內皮層不明顯。薄壁組織中散有大型黏液腔外側較大,常環狀排列,向中心漸小而少,黏液細胞隨處可見,內含草酸鈣針晶束。維管束散列,外韌型及周木型。薄壁細胞含眾多淀粉粒。
2、粉末黃白色。淀粉粒甚多,單粒球形或類球形,直徑2-29μm臍點點狀、裂縫狀或人字狀;復粒由2-2分粒組成,以2-4分粒者為多見。草酸鈣針晶散在或成束存于黏液細胞中,針晶長約至97(136)μm,螺紋導管、環紋導管直徑9-45μm。
3、取本品粉末10g,置索氏提取器,加三氯甲烷-甲醇(3 : 1) 混合溶液100ml,加熱回流2小時,提取液蒸干,殘渣加丙酮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白附子對照藥材10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β-谷甾醇對照品,加丙酮制成每1ml含1mg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 ,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2-3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F254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丙酮(25: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 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 105°C 至點顯色淸晰,分別置日光和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
藥材性狀本品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5cm,直徑-1-3cm。表面白色至黃白色,略粗糙,有環紋及須根痕,頂端有莖痕或芽痕。質堅硬,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淡、麻辣刺舌。
飲片性狀1、生白附子:為橢圓形或扁圓形,表面白色或黃白色,略粗糙,有環紋及須根痕,頂端有莖痕或芽痕,富粉性,質略硬。無臭,味淡,麻辣刺舌。
2、制自附子:片表面黃白色至淡棕色,呈半透明狀;周邊淡棕色。氣微,味微澀,無麻舌感或微有麻舌感。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68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