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須,中藥名。為五加科植物人參PanaxginsengC.A.Mey.的細支根及須根。具有益氣、生津、止渴的功效。主治咳嗽吐血、口渴、胃虛嘔逆。
中文名稱
人參須別名
參須門
被子植物門綱
雙子葉植物綱目
傘形目科
五加科屬
人參屬種
人參性味歸經
味甘、苦,性平;歸肺、胃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益氣、生津、止渴。
主治主要用于咳嗽吐血、口渴、胃虛嘔逆。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泡茶。注意事項脾胃虛寒及寒濕阻遏者慎用。
化學成分1、人參須中總皂甙含量為11.52%,總皂甙元含量為2.07%,其中人參二醇占35.04%,人參三醇占39.68%,齊墩果酸占9.88%。
2、紅參須中總皂甙含量為5.9%,其中含有人參皂甙-Ro、Rb1、Rb2、Rc、Rd、Re、Rf、Rg,又含一新的多肽,命名為RGHP-ⅡB2,系33肽,相對分子質量為3380。還含14種氨基酸,以天冬氨酸含量最高。
藥理作用抗腫瘤作用:給用二甲基奶油黃誘發肝癌的大鼠灌服人參須糖漿(含生藥0.5g),可提高其酸性α-乙酸萘酯酶(ANAE)陽性淋巴細胞的百分率,使肝癌發生率降低,腫塊減小,分化程度增高,癌灶范圍有纖維組織增生和淋巴細胞浸潤。提示人參須糖漿能促進機體細胞免疫,對化學致癌劑誘發肝癌有預防或控制作用。
相關論述1、《本經逢原》:參須,治胃虛嘔逆,咳嗽失血等證,亦能獲效,以其性專下行也。若治久痢滑精,崩中下血之證,每致增劇,以其味苦降泄也。
2、《本草從新》:參須,生津補血。亦橫生蘆頭上而更細者,其性與參條同,而力尤薄。要知參條、參須,不過得參之余氣,危險之證,斷難倚仗。
3、《本草正義》:參須論其質地本與人參無所同異,但遼產、高麗產,一清一溫,亦當分別主治,方不貽誤。其為參之余體,力量薄弱,初不待言,其較巨者,形如北沙參,如懷牛膝,尤有功用可言。若其末尾,則如絲如發,幾于氣味俱無,何能呈效?惟生津止渴,微有養液之用耳。若陰虛火升,肝膽之陽上熾,用此潛陽降火,尤為相宜。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9月中、下旬收獲參根時收集,加工成白直須、白彎須、紅直須、紅彎須等藥材規格。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因加工方法不同,商品有紅直須、白直須、紅彎須、白彎須等品種。
1、紅直須:為較粗的細支根。一般長10cm以上,棕紅色。體表有縱皺及須根脫落痕,少數有栓皮剝落現象。斷面棕紅色,平坦,類圓形,邊緣彎曲成波狀。質堅脆。氣香,味苦。
2、白直須:為較粗長的支根。性狀同紅直須,惟表面黃色。多數已無外皮。斷面類白色。
3、紅彎須:為棕紅色的細支根及須根,長短粗細不等。質脆,味苦。
4、白彎須:多為須根,常團成餅狀。黃白色,性狀同紅彎須。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7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