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楸樹皮,中藥名。為五加科刺楸屬植物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的樹皮。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殺蟲的功效。主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瘡癬。
中文名稱
刺楸樹皮拉丁文名
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別名
丁桐皮釘皮、刺橛皮、山上虎、狼牙棒、海桐皮、野海桐皮、刺五加性味歸經
味苦、辛,性平;歸脾、胃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祛風,除濕,活血,殺蟲。
主治主要用于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瘡癬。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煎水洗;或搗敷;或研末調敷。注意事項 孕婦慎服。化學成分 樹皮及葉含鞣質13~30%,樹皮及心材含多炔化合物。莖、葉有強心甙和蒽甙反應。種子含脂肪油38.65%。本品尚含黃酮甙、香豆精甙、少量生物堿、揮發油、皂甙、樹脂、淀粉。皂甙是三萜皂甙,甙元有常春藤皂甙元。藥理作用抗炎作用:莖皮提取物刺揪皂苷A和pictoside A具有顯著的抗炎活性,口服劑量為50mg/kg時,明顯抑制小鼠血管透性。
相關論述1、《江蘇省植物藥材志》:治霍亂,赤白痢,并用于風濕痹痛,腳氣,腰膝痛,有收斂鎮痛作用。外用于皮膚疥癬及牙痛等。
2、《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祛風行血,除濕殺蟲。
3、《長白山植物藥志》:化痰止嗽。治慢性氣管炎咳嗽。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風濕腰腿筋骨痛:鮮刺楸莖皮9g,桑寄生30g,雞血藤12g。水煎服。(《河北中草藥》)
2、治腰膝疼痛:刺楸皮30g,五加皮15g。白酒適量,浸10d,飲酒,每次1酒盅,日服3次。(《吉林中草藥》)
3、治疥癬:海桐皮、蛇床子等量。研末,凡士林或豬油調膏外敷。(《安徽中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栽后15-20年,胸圍達20cm以上,才能采伐。全年均可采,剝取樹皮,曬干。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干燥樹皮呈卷筒狀或孤狀彎曲條塊狀,長寬不一,厚1.3-3.5mm。外表面灰白色至灰褐色,粗糙,有灰黑色縱裂隙及橫向裂紋,散生黃色圓點狀皮孔,不明顯;皮上有釘刺,縱向延長呈橢圓形,先端扁平尖銳,釘刺脫落可露出黃色內皮。內表面棕黃以或紫褐色,光滑,有明顯細縱紋。千周堅韌,不易折斷面外部灰棕色,內部灰黃色,強纖維性,呈明顯片層狀。氣微香,味苦。以質干燥、皮厚實、釘刺多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9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