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楸樹根,中藥名。為五加科刺楸屬植物刺楸 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的根或根皮。具有涼血散瘀,祛風除濕的功效。主治腸風下血,風濕骨痛,跌打損傷,瘡瘍,瘰疬,痔瘡。
中文名稱
刺楸樹根拉丁文名
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別名
刺根白皮、鳥不宿根皮、釘木樹根、刺五加、刺楸根性味歸經
味苦,性涼;歸肺、脾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功效作用
功能 涼血散瘀,祛風除濕。主治 主要用于腸風下血,風濕骨痛,跌打損傷,瘡瘍,瘰疬,痔瘡。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搗敷;或煎水洗。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及婦慎服。化學成分根含多糖,刺楸根皂苷A、B。
相關論述1、汪連仕《采藥書》:行血追風,治紫云風,大麻風,筋骨疼痛。
2、《綱目拾遺》:下蟲。追風定痛,有透骨之妙。治風毒流注風痹,跌打勞怯,合保生丸,治虛勞如神,下胎催生。
3、《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痔瘡,清熱解毒。
4、《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散血清熱,除風濕,治腸風下血,跌打損傷及風濕痛。
5、《重慶草藥》:治小兒脫肛,瘰疬,癢子。
;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腸風下血:刺楸樹根、漏蘆根。燉豬大腸服。(《四川中藥志》)
2、治小兒脫肛:刺楸根、五倍子各五錢至一兩。熬水洗。(《重慶草藥》)
3、治跌打損傷:鮮刺楸樹根四兩,土鱉蟲一錢。酒煎內服。(江西《草藥手冊》)
4、治骨折:刺揪根、三月泡根、大母豬藤根、水麻葉各等分(鮮用)。捶絨,拌酒糟或酒,先以手法將骨折處復位,再包此藥,后上夾板固定,對時一換。(《貴州民間藥物》)
5、治癢子:刺楸根、騷羊牯、天葵子各二兩。燉五花肉服。(《重慶草藥》)
6、治筋骨痛:鮮刺楸根二兩,杜衡一錢,雞血藤一兩。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多于夏末秋初采挖,洗凈,切片或剝取根皮切片,鮮用或曬干。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79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