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顆針,中藥名。為小檗科植物細葉小檗Berberis poiretii Schneid.、刺黑珠B.sargentiana Schneid.、藍果小檗Berberi veitchii Schneid.、貓刺小檗Berberis soulieana Schneid.、匙葉小檗Berberi vernae Schneid.等多種植物的根、莖及樹皮。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功效。主治濕熱瀉痢,黃疸,濕疹,癰腫瘡毒,咽喉腫痛,目赤腫痛。
中文名稱
三顆針拉丁文名
BerberidisRadix別名
鋼針刺、刺黃蓮性味歸經
苦,寒;歸肝、胃、大腸經毒性
有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主治1、主要用于濕熱瀉痢,黃疸,濕疹,癰腫瘡毒,咽喉腫痛,目赤腫痛。
2、西醫診為細菌性痢疾、急慢性腸炎屬于大腸濕熱者,黃疸屬于肝膽濕熱者,濕疹屬于濕熱內蘊者,急性結膜炎等屬于肝火上炎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泡酒。外用: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慎用。
化學成分本品主含小檗堿、小檗胺、巴馬亭、藥根堿、尖刺堿、異漢防己堿、木蘭花堿等生物堿。
藥理作用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以及鉤端螺旋體等均有抑制作用。所含小檗堿、小檗胺、巴馬亭、藥根堿及尖刺堿等,均具有降壓作用。此外,小檗胺能明顯升高白細胞,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
相關論述1、《天寶本草》:能清肝熱,氣血眼睛俱得力,為末吹喉除熱氣,清肺而且退咽隔。
2、《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勞傷吐血。
3、《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清熱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赤痢,吐血癆傷,咽喉腫痛,腹瀉,齒痛,耳心痛,跌打損傷紅腫。
4、《陜西中草藥》:清熱消炎,消腫止痛。主治肝炎,口舌生瘡,小便淋痛,燙火傷。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暴發火眼腫痛:三顆針根莖磨水點眼角。(《貴州草藥》)
2、治喉痛:三顆針30g,山慈菇、雪膽各9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
3、治癰腫瘡毒,丹毒,濕疹,燙傷,外傷感染:三顆針適量,研細末,水調或麻油調敷。(《萬縣中草藥》)
相關配伍1、三棵針配黃芩:三棵針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善清胃、大腸濕熱;黃芩長于清中上焦濕熱,為清熱燥濕的要藥。兩藥伍用,清熱燥濕止痢,瀉火解毒之效增強。適用于濕熱瀉痢,癰腫瘡毒,咽喉腫痛。
2、三棵針配蒲公英:三棵針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蒲公英為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佳品,又能利濕通淋。兩藥伍用,既能解毒消腫散結,又能清利濕熱。適用于熱毒瘡癰及濕熱黃疸。
鑒別用藥1、三棵針與紫花地丁:二者均味苦寒,歸肝經,均有清熱解毒之效。但三棵針屬清熱燥濕藥,長于清熱燥濕、多用治濕熱瀉痢,濕熱黃疸,濕疹等濕熱證。紫花地丁屬清熱解毒藥,功擅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為治血熱壅滯,癰腫瘡毒的常用藥物,尤善治疔毒。
2、三棵針與白頭翁:二者均性味苦寒,歸胃、大腸經,均能清熱解毒止痢,均可用治癰腫瘡毒,熱痢腹痛。但三棵針屬清熱燥濕藥,善治濕熱痢疾,濕熱黃疸,濕疹等濕熱證。白頭翁屬清熱解毒藥,善清血分熱毒;且有涼血消腫之功,善治熱毒血痢。
相關藥品雙黃消炎片、清熱治痢丸。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根于春、秋兩季采收,除去須根,洗凈,切片,烤干或弱太陽下曬干,不宜曝曬。莖枝全年可采。
炮制方法除去雜質;未切片者,噴淋清水,潤透,切片,干燥。
保存方法
置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粉末黃棕色。韌皮纖維單個散在或數個成束,直徑12-30μm,淡黃色至黃色,長梭形,末端鈍圓、漸尖或平截,邊緣有時呈微波狀彎曲,孔溝明顯。石細胞黃棕色,不規則形或類長圓形,直徑20-55μm,紋孔及孔溝明顯。草酸鈣方晶類方形或長方形,直徑8-25μm,散在或存在于韌皮射線細胞中。木栓細胞表面觀類長方形或多角形。可見淡黃色棕色團塊。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鹽酸小檗堿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2:0.5: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藥材性狀1、細葉小檗:根圓柱頭形,有分枝,稍扭曲,直徑0.3-1.2cm。表面黃棕色,粗糙,有縱皺紋及支根痕,部分外呈鱗片狀外卷或剝落。質堅硬,折斷面纖維性;橫切面皮部窄,黃棕色,木部鮮黃色。氣無,味苦。
2、刺黑珠:根圓柱形,稍扭曲,有分枝,直徑0.3-0.7cm。表面灰棕色,有縱皺紋及支根痕,外皮剝落處露出灰黃色木部。質硬,折斷面纖維性;橫切面皮部薄,棕色,木部黃色。氣無,味苦。
3、藍果小檗:根圓柱形,扭曲較明顯,有分枝,直徑0.15-0.6cm。表面褐棕色,有明顯縱皺紋及支根質硬,折斷面纖維性,皮部薄,棕色,木部鮮黃色。氣無,味苦。
4、貓刺小檗、匙葉檗根:圓柱形,稍扭曲,有少數分枝,長10-15cm,直徑1-3cm。根頭粗大,向下漸細。外皮灰棕色,有細皺紋,易剝落。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鮮黃色。切片近圓形或長圓形,稍顯放射狀紋理髓部棕黃色。氣徽,味苦。以色黃、苦味濃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0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