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蛤殼,中藥名。為簾蛤科動物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和青蛤Cyclina sinensis Gmelin種海蛤的貝殼。具有清肺化痰,軟堅散結的功效。主治肺熱、咳火之咳嗽氣喘,癭瘤,痰核等。
中文名稱
海蛤殼拉丁文名
Meretricis concha 、Cyclinae concha別名
蛤殼性味歸經
味咸,性寒;歸肺、胃經藥材分類
動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肺化痰,軟堅散結。
主治主要用于肺熱、咳火之咳嗽氣喘,癭瘤,痰核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10-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事項1、《本草經集注》:蜀漆為之使。畏狗膽、甘遂、芫花。
2、《本草匯言》:病因熱邪痰結氣閉者宜之,若氣虛有寒,中陽不運而為此證者,切勿輕授。
化學成分文蛤和青蛤的貝殼均含有碳酸鈣、甲殼質等。
藥理作用1、抗衰老作用:海蛤殼能明顯降低動物過氧化脂質,明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2、抗炎作用:海蛤殼與昆布、海藻、牡蠣的組方能抑制大鼠肉芽組織增生,對小鼠冰醋酸致急性腹膜炎有顯著抑制效果。
相關論述1、《本經》:主咳逆止氣,喘息,煩滿,胸痛寒熱。
2、《藥性論》:治水汽浮腫,下小便,治嗽逆上氣,項下瘤癭。
3、《本草綱目》:清熱利濕,化痰飲,消積聚,除血痢,婦人血結胸。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用于痰熱喘嗽,痰稠色黃,不易咯出,常配海浮石、括樓仁同用,或配海浮石、海蜆殼、豬膽粉同用,如《中藥臨床與應用》之蛤膽片:治肝火犯肺,咳痰帶血,常配青常研末服,如焦始散;如火郁肺脹,則可在黛蛤散的基礎上配山梔、桑白皮、黃芩、梧樓同用;治陰虛火旺,咳嗽痰紅,以蛤粉拌阿膠治之,以滋陰降火,止咳止血。
2、用于癭瘤,痰核。海蛤殼味咸,能軟堅散結。如治癭瘤,常與海藻、昆布、海螵蛸同用,如《瘍醫大全》之四海舒郁丸;如情志抑郁,癭瘤隨喜怒消長者,加配青木香、廣陳皮。治痹病,痰核,常配用夏枯草、牡蠣、浙貝母、玄參、山慈菇以降火軟堅化痰。
3、用于水腫,淋證,白濁,遺精,帶下諸證。治痰飲停滯,喘促水腫,胸脅脹滿,不能平臥,常配用葶藶子、桑白皮、防己、郁李仁等藥;治濕熱下注之白濁,遺精,配黃柏同用;治濕熱帶下,配椿根白皮、車前子同用。
4、用于胃痛泛酸,如治胃炎及胃、十二指腸潰瘍,煙后研粉服或配烏賊骨、甘草、延胡索同用以制酸止痛,愈合潰瘍。
5、用于濕熱瘡瘍。海蛤殼煅后研末外用,能清熱收濕斂瘡,常配伍燥濕殺蟲止癢藥同用;治酒糟鼻,皮膚濕疹,黃水瘡,可與青黛、石膏、輕粉、黃柏同研細末,麻油調敷,如《醫宗金鑒》之青蛤散;治外陰炎,外陰濕疹,外陰潰瘍,與鉛丹、冰片共研末,液體石蠟調膏外涂;治陰汗,蛤粉與牡蠣粉等分研細末,盛絹袋內撲患處。
此外,海蛤殼還用于鼻衄不止,便血,蛤粉與槐花研末服;用于目翳,內障,雀目,蛤粉配谷精草或夜明砂與豬肝同煮,食后喝湯。
鑒別用藥海蛤殼與海浮石:二者均能清肺化痰,軟堅散結,皆可治痰熱咳喘、癭瘤瘰疬等,且常相須為用。但海蛤殼善清肺熱而化痰清火,兼能制酸、收濕斂瘡,尤多用于肝火犯肺之咯吐痰血、胃痛泛酸及濕瘡、燙傷。海浮石長于清肺降火,利尿通淋,多用于痰熱咳喘、血淋、石淋。
相關藥品海蛤散、消癭氣瘰丸、青蛤散、婦寧栓、黛蛤散。
相關方劑蛤膽片(《中藥臨床與應用》)、消癭五海飲(《中國醫學大辭典》)、黛蛤散(《醫說》)、六一丸(《銀海精微》)。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兩季自海灘泥沙中淘取,去肉,洗凈。生用或煅用、搗末或水飛用。
炮制方法1、蛤殼:取原藥材,洗凈,干燥,碾碎或研粉。
2、煅蛤殼:取凈蛤殼,置耐火容器內,煅至酥脆,取出放涼,碾碎或研粉。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干燥通風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1、文蛤:扇形或類圓形,背緣略呈三角形,腹緣呈圓弧形,長3-10cm,高2-8cm。殼頂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殼外面光滑,黃褐色,同心生長紋清晰,通常在背部有鋸齒狀或波紋狀褐色花紋。殼內面白色,邊緣無齒紋,前后殼繳有時略帶紫色,鉸合部較寬,右殼有主齒3個和前側齒2個;左殼有主齒3個和前側齒1個。質堅硬,斷面有層紋。氣微,味淡。
2、青蛤:類圓形,殼頂突出,位于背側近中部。殼外面淡黃色或棕紅色,同心生長紋凸出殼面略呈環肋狀。殼內面白色或淡紅色,邊緣常帶紫色并有整齊的小齒紋,鉸合部左右兩殼均具主齒3個,無側齒。
飲片性狀1、蛤殼:為不規則的碎片或無定形粉末,表面灰白色或黃白色,內面乳白色,略帶青紫光澤。質堅硬而重,斷面顯層狀氣無味淡。
2、煅蛤殼:呈不規則碎片或無定形粉末,光澤消失,灰白色。質疏松,口嘗有澀感。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0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