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頹子葉,中藥名。為胡頹子科胡頹子屬植物胡頹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的葉。具有止咳平喘,止血,解毒的功效。主治肺虛咳嗽,氣喘,咳血,吐血,外傷出血,癰疽,痔瘡腫痛。
中文名稱
胡頹子葉別名
蒲頹葉性味歸經
味酸,性微溫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止咳平喘,止血,解毒。
主治主要用于肺虛咳嗽,氣喘,咳血,吐血,外傷出血,癰疽,痔瘡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搗汁;或研末,每次2-3g。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煎湯熏洗。
注意事項尚不明確。
化學成分葉含羽扇豆醇、熊果酸、齊墩果酸、β-谷甾醇、熊竹素及揮發油。
相關論述1、《中藏經》:治喘嗽上氣。
2、《本草綱目》:主治肺虛短氣喘咳。
3、南藥《中草藥學》:平喘止咳。主治肺虛咳嗽,氣喘。
4、《本草綱目》:蒲頹葉治喘咳方,出《中藏經》,云甚者亦效如神。云有人患喘三十年,服之頓愈。甚者服藥后,胸上生小癮疹作癢,則瘥也。虛甚加人參等分,名清肺散。大抵皆取其酸澀,收斂肺氣耗散之功耳。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一切肺喘劇甚者:蒲頹葉焙研為細末。米飲調服二錢匕,并服取瘥。(《中藏經》)
2、治咳嗽:鮮胡頹子葉-兩。煎湯,加糖少許內服。(《泉州本草》)
3、治肺結核咳血:鮮胡頹子葉八錢,冰糖五錢。開水沖燉,飯后服,日報二次。(《閩東本草》)
4、治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胡頹子葉、枇杷葉各五錢,水煎服;或胡頹子葉研粉,每天服二次,每次一錢半,酌加白糖或蜂蜜,開水沖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5、治癰疽發背,金瘡出血:鮮胡頹葉搗爛敷患處。(《泉州本草》)
6、治蜂、蛇咬傷:鮮胡頹葉搗爛絞汁和酒服,渣敷患處。(《泉州本草》)
?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鮮用或曬干。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切絲,干燥。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1、顯微鑒別:葉片橫切面:主脈上表皮細胞外側角質層很厚,厚5-6μm,下表皮細胞外側角質層較薄,厚3-4μm,有時可見非腺毛的縱切面,柄部可見3-4個并列的長方形細胞,上部呈水牛角狀的兩歧分枝,細胞壁木質化。上表皮下有2層排列整齊的厚角細胞,再向內為排列疏松的類圓形薄壁細胞,內中均含葉綠粒,少數細胞內含細小的草酸鈣短柱晶,成叢存在于細胞中,下表皮內側有數層厚角細胞,再向內為較大的類圓形薄壁細胞,主脈維管束呈半圓形,維管束鞘纖維分散環繞于維管束外,常2至數個纖維聚成一堆,壁厚,腔小,木質化。維管束木質部圍成半圓形,含導管、管胞和單列射線,中央有排列疏松的薄壁細胞形成半月形似髓部,韌皮部在木質部外側亦形成半圓形,此外偶見薄壁細胞中含有單寧物質。葉片厚約0.2mm,表皮細胞同主脈,上表皮下具一列排列緊密整齊的橢圓形厚角細胞,下表皮有時可見氣孔的斷面及非腺毛的縱切面,柵欄組織為2-4層圓柱形細胞,海綿組織細胞排列疏松,寬度與柵欄組織近相等,個別細胞內含成叢的細小短柱晶。側脈紙管束分布其間。
2、粉末特征:黃綠色。①黃棕色盾狀鱗片,直徑300-500μm,由無數一端尖銳的細長細胞放射排列組成,其另一端集中于中心,各細胞的側壁全部相連;柄部由數枚細胞組成,所有細胞壁全部木質化。②透明的星狀非腺毛,頭部直徑115-300μm,由數十枚細長細胞組成,其一端略膨大,集中于中心,另一端漸尖,游離放射狀伸出,側壁僅在近中央的一端部分相連,柄部的組成與盾狀鱗片相似,細胞壁全部木質化。③草酸鈣柱晶,長2-4μm。④纖維木質化,直徑6-11μm。⑤葉的上表皮細胞波狀彎曲。⑥下表皮細胞多角形。
3、本品粉末2g,加乙醇10ml,溫浸(50-60℃)2小時,濾過;取濾液2ml,加鹽酸1-2滴,再加鎂粉少許,溫水浴中保溫片刻,溶液顯淡紅色。(黃酮反應)
藥材性狀葉片橢圓形或長圓形,長4-9cm,寬2-4cm,先端鈍尖,基部圓形,全緣或微波狀緣,革質,上表面淺綠色或黃綠色,具光澤散生少數黑褐色鱗片;葉背面被銀白色星狀毛,并散生多數黑褐色或淺棕色鱗片,主脈在葉背面突出,密生黑褐色鱗片,葉片常向背面反卷,有時成筒狀。葉柄粗短,長0.5-1cm,灰黑色。質稍硬脆,氣微,味微澀。
飲片性狀為不規則絲狀,絲寬5-10mm,上表面光滑,下表面灰白色,被銀白色鱗片,散生點狀褐色鱗斑。革質,氣微,味微澀。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0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