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寒水石,中藥名。為碳酸鹽類方解石族礦物方解石的天然晶體。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主治壯熱煩渴,口干舌燥,牙痛,小便不利。
中文名稱
南寒水石拉丁文名
Nanhanshuishi性味歸經
味辛、咸,性寒;歸心、胃、腎經藥材分類
礦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主治1、熱病煩渴,癲狂:本品入心經能清瀉心火以除煩,入胃經而清瀉胃火以止渴,故可用治溫熱病邪在氣分,壯熱煩渴者。
2、口瘡,熱毒瘡腫,丹毒燙傷:取本品清熱瀉火之功,可用治熱毒瘡瘍等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3-30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本品性寒傷陽,脾胃虛寒者禁服。
化學成分《神農本草經》名凝水石,據考證應為芒硝的天然結晶體。但近代所用之南寒水石,多為方解石(主含碳酸鈣)。
毒理作用芒硝煎液腹腔注射小鼠LD50為6.738g/kg。給藥后1h死亡,動物表現腎缺血現象。
相關論述1、《神農本草經》:“主身熱,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煩滿,水飲之。”
2、《本經逢原》:“寒水石,治心腎積熱之上藥,《本經》治腹中積聚,咸能軟堅也;身熱皮中如火燒,咸能降火也。《金匾》風引湯,《和劑局方》紫雪,皆用以治有余之邪熱也。”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溫熱病邪在氣分,壯熱煩渴者,常配石膏、滑石用,如三石湯(《溫病條辨》);治傷寒陽明熱盛之癲狂,多配黃連、甘草用,如鵲石散(《本事方》);若配天竺黃、冰片等,可治痰熱躁狂,如龍腦甘露丸(《姚僧坦集驗方》)。
2、治口瘡,可配黃柏等分為末,撒敷患處,如蛾黃散(《濟生方》);治熱毒瘡腫,可用本品火煅,配青黛等分為末,香油調搽(《普濟方》);治水火燙傷,可配赤石脂等分為末,菜油調敷,破爛有水者,取藥末撒患處,如水石散(《古方匯精》);治小兒丹毒,可用本品研末,水調和豬膽汁涂之(《本草匯言》)。
鑒別用藥石膏與寒水石:兩者性皆大寒,均具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可用于熱病邪在氣分,壯熱煩渴、脈洪大者。但石膏主含硫酸鈣,味辛甘歸肺胃經,生用煅用功異。生用能降火與解肌,又治肺熱咳喘、胃火頭痛、牙痛、口舌生瘡等;煅用收濕斂瘡,善治瘡瘍不斂、濕疹浸淫及水火燙傷。南寒水石主含碳酸鈣,味辛咸歸心胃腎經,多生用,又能利竅消腫,治濕熱水腫、尿閉;外用清火消腫,可緩解赤腫疼痛,治小兒丹毒、皮膚熱赤及水火燙傷。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采挖后,除去泥沙、雜質。
炮制方法1、寒水石: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用時打碎。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止痛。
2、煅寒水石:取凈寒水石,置適宜的耐火容器中,用無煙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取出放涼,碾碎或打碎。
3、姜寒水石:取生姜i冼凈,搗碎取汁,略加清水,再加入寒水石入鍋內共煮至汁干,取出,曬干,研細。每寒水石100k,用生姜10kg。
4、醋寒水石:取凈寒水石,置武火上煅至紅透取出,淬入醋中,冷后取出,晾干,研細,過篩。每寒水石100kg,用醋10kg。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干燥處,防潮;應在30℃以下保存。
藥材鑒別
鑒別本品的水溶液顯鈉鹽(通則0301)與硫酸鹽(通則0301)的鑒別反應。
藥材性狀參見“方解石”條。西藏產“南寒水石”主為粗粒狀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有棱角。主為淺棕褐色。具玻璃樣光澤;半透明。
飲片性狀1、寒水石:為不規則碎塊,大小不一,白色或黃白色透明或半透明,有玻璃樣光澤,質硬,易碎。氣微,味淡。
2、煅寒水石:形如寒水石,質酥松,無光澤。手捻易碎。
3、姜寒水石:形如寒水石,微有姜氣。
4、醋寒水石:形如煅寒水石,微有醋氣。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1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