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干,中藥名。為鳶尾科射干屬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L.)DC.的干燥根莖。具有清熱解毒,消痰,利咽的功效。主治咽喉腫痛,痰盛咳喘。
中文名稱
射干拉丁文名
Belamcandae Rhizoma別名
烏扇、烏蒲、黃遠、烏薏、夜干、烏婺、烏吹、草姜、鬼扇、風翼、扁竹根、仙人掌、紫金牛、野萱花、扁竹、地篇竹、較剪草、黃花篇蓄、開喉箭、黃知母、冷水丹、冷水花、扁竹蘭、金蝴蝶、金絞剪、紫良姜、鐵扁擔、六甲花、扇把草、魚翅草、山蒲扇、剪刀草、老君扇、高搜山、風凰草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歸肺經藥材分類
植物醫保類型
醫保(射干)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解毒,消痰,利咽。
主治1、咽喉腫痛:本品苦寒泄降,清熱解毒,主入肺經,有清肺瀉火,利咽消腫之功,為治咽喉腫痛常用之品。
2、痰盛咳喘:本品善清肺火,降氣消痰,以平喘止咳。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3-9g。
注意事項病無實熱,脾虛便溏及孕婦禁服。
化學成分本品含射干定、鳶尾苷、鳶尾黃酮苷、鳶尾黃酮、射干酮、紫檀素、草夾竹桃苷及多種二環三萜及其衍生物和苯酚類化合物等。
藥理作用射干對常見致病性真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對外感及咽喉疾患中的某些病毒(腺病毒、ECHO11)也有抑制作用。有抗炎、解熱及止痛作用。尚有明顯的利尿作用。
相關論述1、《神農本草經》:“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
2、《本草綱目》:“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為要藥。”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熱毒痰火郁結,咽喉腫痛,可單用,如射干湯(《圣濟總錄》);或與升麻、甘草等同用。若治外感風熱,咽痛音啞,常與荊芥、連翹、牛蒡子同用。
2、治療肺熱咳喘,痰多而黃,常與桑白皮、馬兜鈴、桔梗等藥同用;治療寒痰咳喘,痰多清稀,與麻黃、細辛、生姜、半夏等藥配伍,如射干麻黃湯(《金匱要略》)。
鑒別用藥牛蒡子與射干:兩藥均味苦性寒歸肺經,皆能清熱解毒,消腫利咽,治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然牛蒡子味辛兼入胃經,以疏散風熱為主,又能透疹,兼通利二便,善治麻疹不透、癰腫瘡毒、腮喉痹。射干苦寒降泄,善清肺瀉火,長于降氣消痰,治肺熱痰盛咳喘。
相關藥品清咽利膈丸、清咽潤喉丸、小兒咽扁顆粒、射麻口服液。
相關方劑射干麻黃湯(《金匱要略》)、射干湯(《圣濟總錄》)、射干消毒飲(《張氏醫通》)。
藥膳食療射干麻黃湯:
1、功效: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哮喘。
2、原材料:射干6克,麻黃3克,生姜3克,細辛1.5克,五味子1.5克,紫菀9克,款冬花6克,制半夏9克,大棗4枚。
3、做法:將所有材料略用水清洗一下,然后放入煮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大約沒過所有的藥材,開大火煮至水沸,然后再轉小火續煮約30分鐘。
4、用法:每日1-2次。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秋末春初采挖,除去須根、泥沙,干燥。
炮制方法1、射干:除去雜質及殘留莖,洗凈,潤透,切薄片,干燥。
2、炒射干:取凈射干片用文火炒黃略帶焦斑為度,取出放涼。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橫切面:表皮有時殘存。木栓細胞多列。皮層稀有葉跡維管束;內皮層不明顯。中柱維管束為周木型和外韌型,靠外側排列較緊密。薄壁組織中含有草酸鈣柱晶、淀粉粒及油滴。
粉末橙黃色。草酸鈣柱晶較多,棱柱形,多已破碎,完整者長49-240(315)μm,直徑約至49μm。淀粉粒單粒圓形或橢圓形,直徑2-17μm,臍點點狀;復粒極少,由2-5分粒組成。薄壁細胞類圓形或橢圓形,壁稍厚或連珠狀增厚,有單紋孔。木栓細胞棕色,垂周壁微波狀彎曲,有的含棕色物。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1.5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射干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μl,分別點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三氯甲烷-丁酮-甲醇(3∶1∶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三氯化鋁試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藥材性狀根莖呈不規則結節狀,有分枝,長3-10cm,直徑1-2cm。表面黃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皺縮,有較密的環紋。上面有數個圓盤狀凹陷的莖痕,偶有莖基殘存;下面及兩側有殘留細根及根痕。質硬,斷面黃色,顆粒性。氣微,味苦、微辛。
飲片性狀1、射干:為不規則的薄片,邊緣不整齊,表面黃色,顆粒狀;周邊黃褐色或棕褐色,皺縮,氣微,味苦,微辛。
2、炒射干:形同射干,片面色澤加深,帶有焦斑。
常見偽品混淆品:
1、鳶尾(扇把子、射干):為鳶尾科植物鳶尾IristectorumMaxin的根莖。呈扁圓錐形或扁塊形,一端膨大,另端漸細,長3.5-5cm,膨大部分直徑1.5-2cm表面黃棕色至灰棕色,膨大部分密生環紋,下面有殘留的細根及根痕,上端有莖基殘痕,有時可見棕色至棕黑色葉鞘。質硬而脆,斷面黃白色,可見眾多維管束呈點狀散在。味微苦。
2、白射干:為鳶尾科植物白射干IrisdichotomaPall.的根及根莖。根莖呈不規則的結節狀,長1.5-3cm,直徑1-3cm,表面褐色,有數個莖痕。下面著生多數細長根,長達20cm以上,直徑2-5mm,彎曲不直,往往成團纏繞,表面棕黃色,有明顯橫紋,切斷面中央有細木心,木心常與皮部分離。
3、扁竹根(大射于):為鳶尾科植物蝴蝶花IrisjaponicaThunb.的干燥根莖。呈不規則條狀,略扁,表面黃白色或棕黃色,近根頭部有橫環紋,其下有縱皺紋,并有細須根及圓形凹陷的根痕。質松脆,斷面黃白色,角質樣,氣微弱,味甘、略苦。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14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