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烏頭,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巖烏頭AconitumracemulosumFranch.的塊根。分布于湖北西部,貴州北部,四川天全、南川,云南鎮雄等地。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風濕疼痛,跌打損傷。
中文名稱
巖烏頭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熱毒性
有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主治 風濕疼痛,跌打損傷。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g。
注意事項炮制后用。孕婦慎服。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跌打損傷:巖烏頭適量,磨酒或泡酒外搽。(《精編中草藥圖譜》)
2、治風濕痹痛:巖烏頭2g,繡線菊20g,毛青岡20g,泡酒外搽。(《精編中草藥圖譜》)
現代研究巖烏頭根部的二萜生物堿類成分及其抗PAF活性。方法:95%乙醇提取,所得浸膏采用經典的酸-堿處理方法,得到總堿,總堿經硅膠,RP-18,SephadexLH-20等多種材料柱色譜分離,得到生物堿單體,再通過波譜解析鑒定其化學結構;并對分離鑒定的生物堿進行抗PAF活性的檢測。結果:分離鑒定了5個二萜類生物堿,分別為sachaconitine(1),14-acetylsachaconitine(2),hemsleyanineC(3),circinasineA(4),talatisamine(5);化合物1和2顯示了一定的抗PAF活性。結論:所有化合物均為首次從該植物中分得,化合物1和2對PAF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末秋初采挖塊根,去掉苗葉及小根,洗凈曬干。炮制方法 用清水浸漂7天,每日換水1-2次,待中心軟透后切片,蒸2-3h,取出曬干。再用熟豬油拌和,炒透入藥。保存方法
夏末秋初采挖塊根,去掉苗葉及小根,洗凈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母根圓錐形,長約2cm,直徑約1cm;表面暗棕色,有橫皺及縱溝。子根圓柱形,長2.5-3cm,直徑約0.5cm;表面有細縱皺紋和須根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16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