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中藥名。為蘿藦科白前屬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莖。具有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的功效。主治陰虛發熱,產后虛熱,熱淋,血淋,瘡癰腫毒,毒蛇咬傷,咽喉腫痛,陰虛外感。
中文名稱
白薇拉丁文名
Cynanchi Atrati Radix Et Rhizoma別名
薇草、知微老、老瓜瓢根、山煙根子、百蕩草、白馬薇、白前、老君須性味歸經
味苦、咸,性寒;歸胃、肝、腎經藥材分類
植物醫保類型
醫保(白薇)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主治1、陰虛發熱,產后虛熱:本品苦寒,善入血分,有清熱涼血,益陰除熱之功。
2、熱淋、血淋:本品既能清熱涼血,又能利尿通淋,故可用于膀胱濕熱,血淋澀痛。
3、瘡癰腫毒,毒蛇咬傷,咽喉腫痛:本品苦咸而寒,有清熱涼血,解毒療瘡,消腫散結之效。治療血熱毒盛的瘡癰腫毒、毒蛇咬傷、咽喉紅腫疼痛。
4、陰虛外感:本品還可清泄肺熱而透邪,清退虛熱而益陰,治療陰虛外感,發熱咽干、口渴心煩等癥。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4.5-9g。
禁忌中藥配伍禁忌:惡黃芪、大黃、大戟、干姜、干漆、大棗、山茱萸。
注意事項1、性寒涼,凡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脾胃虛寒、腎陽虛衰等證不宜單味藥大量服用。
2、大量久服,容易損傷脾胃,慢性腸炎、慢性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患者不宜大量長期服用。
3、有利尿通淋的作用,遺尿患者不宜大量長期服用。
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油、強心苷等。其中強心苷中主要為甾體多糖苷,揮發油的主要成分為白薇素。
藥理作用本品所含白薇苷有加強心肌收縮的作用,可使心率減慢。對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并有解熱、利尿等作用。
相關論述1、《名醫別錄》:“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
2、《本草綱目》:“風溫灼熱多眠,及熱淋、遺尿、金瘡出血。”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熱病后期,余邪未盡,夜熱早涼,或陰虛發熱,骨蒸潮熱,常與地骨皮、知母、青蒿等同用;若治產后血虛發熱,低熱不退及昏厥等癥,可與當歸、人參、甘草同用,共收養血益陰、清熱除蒸之效,如白薇湯(《全生指迷方》)。本品既能退虛熱,又能清實熱,與生地黃、玄參等清熱涼血藥同用,還可用治溫邪入營,高熱煩渴,神昏舌絳等。
2、治膀胱濕熱,血淋澀痛,常與木通、滑石及石韋等清熱利尿通淋藥同用。
3、治血熱毒盛的瘡癰腫毒、毒蛇咬傷常與天花粉、赤芍、甘草等同用,如白薇散(《證治準繩》),也可配其他清熱解毒藥同用;若治咽喉紅腫疼痛,常與金銀花、桔梗、山豆根同用。
4、治陰虛外感,發熱咽干、口渴心煩等癥,常與玉竹、淡豆豉、薄荷同用。
鑒別用藥青蒿與白薇:兩藥均性寒入肝經,功能退虛熱、涼血,兼透散。既善治陰虛發熱、骨蒸潮熱、熱病后期陰傷發熱,以及虛熱復感風邪而兼表證者;又兼治血熱疹癢及吐衄。然青蒿味苦芳香,又解暑熱、除瘧熱,治暑熱表證或暑熱煩渴、瘧疾寒熱。白薇味苦咸,不但涼血力強,而且能利尿通淋、解毒療瘡,治熱病邪入營血、月經先期、經前發熱、胎前產后煩熱、血淋、熱淋、癰腫瘡毒、咽喉腫痛及毒蛇咬傷。
相關藥品三蛇膽川貝糖漿、小兒退熱口服液(顆粒)、小兒感冒茶(顆粒、口服液)。
相關方劑加減葳蕤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藥膳食療白薇湯:
1、功效:治產后血虛、發熱、暈厥。亦治一般虛熱。
2、原材料:白薇9克,當歸15克,黨參9克,甘草6克。
3、做法:將所有藥材洗凈,放入煮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約至沒過所有藥材為止,先用大火煮沸,然后轉小火續煮30分鐘左右,即可濾渣飲用。
4、用法:每次1小碗,早、晚2次服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莖葉、泥沙,洗凈,干燥。
炮制方法1、白薇: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段薄片,干燥。生品用于涼血,通淋,解毒療瘡。
2、炒白薇:取白薇片或段,置鍋中,用文火加熱,炒至焦黃色或掛焦斑,取出,放涼。炒白薇可緩和苦寒之性。
3、蜜白薇: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后,加入白薇片或段中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不黏手為度,取出放涼。蜜白薇用于滋陰清熱,治產后虛熱。
保存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1、根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通常僅部分殘留。下皮細胞1列,徑向稍延長;分泌細胞長方形或略彎曲,內含黃色分泌物。皮層寬廣,內皮層明顯。木質部細胞均木化,導管大多位于兩側,木纖維位于中央。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及大量淀粉粒。
粉末灰棕色。草酸鈣簇晶較多,直徑7-45μm。分泌細胞類長方形,常內含黃色分泌物。木纖維長160-480μm,直徑14-24μm。石細胞長40-50μm,直徑10-30μm。導管以網紋導管、具緣紋孔導管為主。淀粉粒單粒臍點點狀、裂縫狀或三又狀,直徑4-10μm;復粒由2-6分粒組成。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30ml,超聲處理2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白薇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簿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丁醇-乙酸乙酯-水(4:1:5)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硫酸乙醇溶液(1→10),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瀕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根莖粗短,有結節,多彎曲。上面有圓形的莖痕,下面及兩側簇生多數細長的根,根長10-25cm,直徑0.1-0.2cm。表面棕黃色。質脆,易折斷,斷面皮部黃白色,木部黃色。氣微,味微苦。
飲片性狀1、白薇:為不規則片或段,表面棕黃色,質脆,易折斷,切面皮部黃白色,木部黃色,氣微,味微苦。
2、炒白薇:形如白薇片或段,表面焦黃色,有焦斑。
3、蜜白薇:表面深黃色略帶黏性。
常見偽品混淆品:
1、竹靈消:為蘿摩科植物竹靈消Cynanchuminamoenum(Maxim)Loes.的干燥根及根莖。根莖粗短,呈結節塊狀,長1.5-3cm,直徑5-10mm,上方可見數個圓形凹陷的莖痕,有時可見殘存莖基,下方和側面著生多數細長的根,多彎曲,長10-15cm,直徑0.5-1mm,表面黃棕色,具細縱皺紋。質脆,易斷,斷面略平坦,黃白色中央有細小的黃色木心。氣微,味苦、微辛。
2、徐長卿:為蘿摩科植物徐長卿Cynanchumpanicula-tum(Bge.)Kitag.的干燥根及根莖。根莖短,有盤節,上端有莖痕及殘莖,下端四周著生多數細長呈微波狀彎曲的根,根圓柱形,長10-16cm,直徑1-1.5mm,表面淡棕黃色,質脆,易斷,斷面平坦色白,中心有黃色小木心。香氣特異,味辛,有麻舌感。
3、白前:為蘿摩科植物柳葉白前Cynanchumstauntonii(Dene.)Schltrexlevl.或芫花葉白前C.glaucescens(Decne.)Hand.-Maz.的干燥根及根莖。形態特征見白前項下。
偽品:
白射干:為鳶尾科植物白射干IrisdichotomaPall.的根及根莖。形態特征見射干項下。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1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