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椒根,中藥名。為蕓香科植物竹葉椒ZanthoxylumarmatumDC.的根皮或根。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臺灣等地。具有祛風散寒,溫中理氣,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風濕痹痛,胃脘冷痛,泄瀉,痢疾,感冒頭痛,牙痛,跌打損傷,痛經,刀傷出血,頑癬,毒蛇咬傷。
中文名稱
竹葉椒根別名
散血飛、見血飛、野花椒根、竹葉總管根性味歸經
味辛、微苦,性溫。歸肺經毒性
小毒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散寒,溫中理氣,活血止痛。主治 用于風濕痹痛,胃脘冷痛,泄瀉,痢疾,感冒頭痛,牙痛,跌打損傷,痛經,刀傷出血,頑癬,毒蛇咬傷。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鮮品60-90g;研末,3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含漱;或浸酒搽;或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注意事項 孕婦禁服。藥理作用1、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提高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率及吞噬指數,亦有顯著提高小鼠外周血E-花環形成率的作用,對血清溶血素無影響。
2、抗菌作用。
3、其他作用。對心臟有興奮作用,可使心肌張力增加,分鐘輸出量增多,對血管有明軒的收縮作用,對子宮平滑肌有強大的收縮作用。
相關論述1、《江西草藥》:“解蛇毒。治毒蛇咬傷。陰囊濕疹,泄瀉。”
2、《浙江藥用植物志》:“治痢疾和急性胃腸炎。”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療急性闌尾炎。
2、用于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胃炎等。
相關配伍1、治風濕痛:散血飛根皮、透骨香各15g,黑風藤、大血藤各9g。泡酒500g。每日服3次,每次30g。(《貴州民間藥物》)
2、治胃痛:竹葉椒根15-30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治反胃:(竹葉椒)根皮塞入豬肚內,燉熟,連服2-3次。(《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4、治感冒頭痛:竹葉椒根9-15g。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附注竹葉椒果實、葉也入藥。果實具有溫中燥濕,散寒止痛,驅蟲止癢的功效;葉具有理氣止痛,活血消腫,解毒止癢之功效。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洗凈,根皮鮮用或連根切片曬干備用。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根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0.5-2.6cm,暗灰色至灰黃色,有較密的淺縱溝。質堅硬,折斷面纖維性,橫斷面栓皮灰黃色,皮部淡棕色,木部黃白色。味苦,麻舌。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17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