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中藥名。為薔薇科地榆屬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長葉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Bert.)Yü et Li的根。具有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的功效。主治血熱便血,痔血,崩漏證,水火燙傷,濕疹,瘡瘍癰腫等。
中文名稱
地榆拉丁文名
Sanguisorbae Radix別名
酸赭、豚榆系、白地榆、鼠尾地榆、西地榆、地芽、野升麻、馬連鞍、花椒地榆、水橄欖根、線形地榆、水檳榔、山棗參、蕨苗參、紅地榆、巖地芨、血箭草、黃瓜香性味歸經
味苦、酸、澀,性微寒;歸肝、大腸經藥材分類
植物醫保類型
醫保(地榆、地榆炭)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涼血止血,解毒斂瘡。
主治主要用于血熱便血,痔血,崩漏證,水火燙傷,濕疹,瘡瘍癰腫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鮮品30-120g;或入丸、散,亦可絞汁內服。外用:煎水或搗汁外涂;也可研末摻或搗爛外敷。
注意事項1、地榆性寒酸澀,凡虛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
2、對于大面積燒傷的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劑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質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3、地榆藥液經高壓消毒后,其抑菌力明顯減弱,甚至喪失。
化學成分地榆根部含有地榆苷Ⅰ、Ⅱ、A、B、E等及酚酸類化合物,尚含少量維生素A。止血主要成分為鞣質。
藥理作用1、對血液系統的影響:地榆煎劑可明顯縮短出血和凝血時間,生地榆止血作用明顯優于地榆炭。
2、對實驗性燒燙傷的收斂作用:地榆制劑對燒傷燙傷及傷口的愈合有明顯的作用,能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滲出,減輕組織水腫,且藥物在創面形成一層保護膜,有收斂作用,可減少皮膚擦傷,防止感染。
3、抗炎作用:地榆能抑制甲醛性足跗腫脹及巴豆油合劑誘發的小鼠耳殼致腫。對前列腺素E引起的皮膚微血管通透性增強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棉球肉芽腫的增生,促進傷口愈合,具有抗炎消腫作用。
4、止吐作用:地榆煎劑對鴿靜脈注射洋地黃引起的嘔吐有止吐作用。
5、抗菌作用:地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與白喉,痢疾、大腸、傷寒、副傷寒、綠膿等桿菌以及人型結核桿菌都有抑制作用,對某些致病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6、抗瘤作用:地榆水、乙醇、甲酸提取液,抑瘤率達50%。體外試驗,對人子宮頸癌JTC-26株有明顯抑制作用。
毒理作用急性毒性試驗以地榆水提劑或醇提劑給小鼠灌胃2.5g/kg,觀察7d,未發現任何不良反應;水提溶液及醇提溶液小鼠腹腔注射LD50分別為160±0.29g/kg和2.17±0.49gkg。說明地榆口服毒性極小。大鼠每日口服水提取物20ml/kg,共1d,未見明顯中毒癥狀,但在給藥5-10d作肝穿刺檢查,發現脂肪浸潤的細胞較對照組有所增加。
相關論述1、《本草綱目》: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
2、《本草正》:味苦微澀,性寒而降,既消且澀,故能止吐血、衄血,清火明目,治腸風血痢及女人崩漏下血,月經不止,帶濁痔漏,產后陰氣散失,亦斂盜汗,療熱痞,除惡肉,止瘡毒疼痛。凡血熱者當用,虛寒者不相宜也。作膏可貼金瘡,搗汁可涂虎、犬、蛇、蟲傷毒,飲之亦可。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治便血因于熱甚者,常配伍生地黃、白芍、黃芩、槐花等,如約營煎(《景岳全書》);用治痔瘡出血,血色鮮紅者,常與槐角、防風、黃芩、枳殼等配伍,如槐角丸(《和劑局方》);用治血熱甚,崩漏量多色紅,兼見口燥唇焦者,可與生地黃、黃芩、牡丹皮等同用,如治崩極驗方(《女科要旨》)。本品苦寒兼酸澀,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澀腸而止痢,對于血痢不止者亦有良效,常與甘草同用,如地榆湯(《圣濟總錄》)。
相關配伍1、地榆配茜草:地榆性沉降下行,善治下焦的出血證;茜草涼血清熱止血。兩藥配用,適用于下焦之便血、痔血、崩漏下血等。
2、地榆配黃柏:地榆苦寒兼酸澀,功能清熱解毒;黃柏苦寒堅陰,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善退虛熱。兩藥配用,滋陰退熱,解毒除濕。適用于水火燙傷,皮膚濕疹等。
鑒別用藥1、生地榆與地榆炭:地榆炮制后,鞣質含量降低。生地榆涼血止血,但以涼血為主隨配伍不同具有清熱、利濕止帶、解毒斂瘡、涼血止痢的作用,用于濕熱內阻,赤白帶下,熱毒瘡瘍,腹痛下痢等。地榆炭收斂作用強于生地榆,具有涼血收斂止血,利尿通淋的作用,用于腸風下血,尿血淋痛,尿道刺痛,崩漏等;還可解毒斂瘡、生肌,用于水火燙傷,濕疹,皮膚潰爛等。
2、地榆與紫珠:二藥均具有涼血止血,解毒療瘡之功,用于各種出血證和瘡癰腫毒但地榆味苦、沉降,酸澀收斂,微寒清熱,具有清熱涼血,收斂止血之功,以涼血止血為主,善治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多種下部岀血證。紫珠性涼泄熱、味澀收斂、主入肝經血分,具有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的作用,以收斂止血為主。另外,地榆解毒生肌斂瘡作用顯著。
相關藥品止血靈膠囊、消痔軟膏、創灼膏、燙傷油、皮膚康洗液。
相關方劑地榆湯(《圣濟總錄》)、清腸飲(《辨證錄》)、地榆丸(《普濟方》)。
藥膳食療地榆炒石耳:
1、功效:清熱解毒、養陰益氣、涼血止血、降壓清肺。
2、原材料:地榆150克。干石耳30克,蔥花30克,花椒粒3克,香油15克鹽、醬油、味精、色拉油各適量。
3、做法:干石耳去雜質、洗凈。用溫水泡軟,撕成大碎片待用。地榆洗凈,瀝干水。炒鍋內放色拉油燒至六成熱,下花椒粒、石耳、鹽炒幾下,速放蔥花、地榆、白醬油合炒至熟,放味精、香油鏟勻,起鍋即成。
4、用法:佐餐食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播種2、3年春季發芽前,秋季枯萎前后挖出,曬干,或趁鮮切片干燥。
炮制方法1、地榆: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除去殘莖,稍浸,潤透,切厚片,干燥。
2、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內部棕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涼透。
3、醋地榆:取地榆片,加醋拌勻吸盡后放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棕褐色,取出晾干,篩去灰屑。每地榆炭100kg,用醋10kg。
4、酒地榆:取地榆片,加白酒拌勻,吸盡后放入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棕褐色,取出晾干,篩去灰屑。每地榆片100kg,用白酒5kg。
5、鹽地榆:取地榆片,用武火炒至外黑內老黃色,噴灑鹽水炒勻,取出晾干。每地榆片100kg,用食鹽3kg。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地榆炭、制地榆密閉,置陰涼干燥處。地榆炭散熱防復燃。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根橫切面:
地榆:木栓層為數列棕色細胞。栓內層細胞長圓形。韌皮部有裂隙。形成層環明顯。木質部導管徑向排列,纖維非木化,初生木質部明顯。薄壁細胞內含多數草酸鈣簇晶、細小方晶及淀粉粒。
綿地榆:栓內層內側與韌皮部有眾多的單個或成束的纖維,韌皮射線明顯;木質部纖維少。
地榆粉末灰黃色至土黃色。草酸鈣簇晶眾多,棱角較鈍,直徑18-65μm。淀粉粒眾多,多單粒,長11-25μm,直徑3-9μm,類圓形、廣卵形或不規則形,臍點多為裂縫狀,層紋不明顯。木栓細胞黃棕色,長方形,有的胞腔內含黃棕色塊狀物或油滴狀物。導管多為網紋導管和具緣紋孔導管,直徑13-60μm。纖維較少,單個散在或成束,細長,直徑5-9μm,非木化,孔溝不明顯。草酸鈣方晶直徑5-20μm。綿地榆粉末紅棕色。韌皮纖維眾多,單個散在或成束,壁厚,直徑7-26μm,較長,非木化。
2、取本品粉末2g,加10%鹽酸的50%甲醇溶液50ml,加熱回流2小時,放冷,濾過,濾液用鹽酸飽和的乙醚振搖提取2次,每次25ml,合并乙醚液,揮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沒食子酸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10μl、對照品溶液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用水飽和)-乙酸乙酯-甲酸(6∶3∶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三氯化鐵乙醇溶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1、地榆:根圓柱形,略扭曲狀彎曲,長18-22cm,直徑0.5-2cm。有時可見側生支根或支根痕。表面棕褐色,具明顯縱皺。頂端有圓柱狀根莖或其殘基。質堅,稍脆,折斷面平整,略具粉質。橫斷面形成層環明顯,皮部淡黃色,木部棕黃色或帶粉紅色,呈顯著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苦澀。
2、長葉地榆:根圓柱形,常彎曲,長15-26cm,直徑0.5-2cm。有時支根較多,表面棕褐色,質較堅韌,不易折斷。折斷面細毛狀,可見眾多纖維。橫斷面形成層環不明顯,皮部黃色,木部淡黃色。不呈放射狀排列。氣弱,味微苦澀。以條粗、質堅、斷面粉紅色者為佳。
飲片性狀1、地榆:參見藥材性狀。
2、地榆炭:形如地榆片,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
3、醋地榆:表面棕褐色,微有醋氣。
4、酒地榆:表面棕褐色微有酒氣。
5、鹽地榆:表面焦黑色,內部老黃色,味微咸澀。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1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