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跖草,中藥名。為鴨跖草科鴨跖草屬植物鴨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清熱瀉火,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風(fēng)熱感冒,高熱煩渴,咽喉腫痛,癰瘡疔毒,水腫尿少,熱淋澀痛。
中文名稱
鴨跖草拉丁文名
Commelinae Herba別名
雞舌草、碧竹子、青耳環(huán)花、碧蟾蜍、竹葉草性味歸經(jīng)
味甘、淡,性寒;歸肺、胃、小腸經(jīng)藥材分類
植物醫(yī)保類型
醫(yī)保(鴨跖草)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yīng)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瀉火,解毒,利水消腫。
主治1、風(fēng)熱感冒,高熱煩渴:本品清熱瀉火力強,治風(fēng)熱感冒初起,熱入氣分高熱煩渴。
2、咽喉腫痛,癰瘡疔毒:本品有清熱瀉火解毒之功,用治熱毒咽喉腫痛,癰瘡疔毒。
3、水腫尿少,熱淋澀痛:本品甘淡而寒,既能淡滲利水以消腫,又能清泄?jié)駸嵋酝堋V螡駸崴[尿少、熱淋澀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服,15-30g。鮮品60-90g。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慎服。
化學(xué)成分本品含花色素糖苷類化合物飛燕草素、飛燕草素雙葡萄糖苷-飛燕草苷、阿伏巴苷等,此外,還含鴨跖黃酮和多肽苷等。
藥理作用本品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有明顯的解熱作用。
毒理作用鴨跖草水煎液小鼠灌胃的最大耐受量大于80g/kg。
相關(guān)論述1、《本草拾遺》:“主寒熱瘴瘧,痰飲,療腫,肉癥滯澀,小兒丹毒,發(fā)熱狂痛,大腹痞滿,身面氣腫,熱痢,蛇犬咬,癰疽等毒。”
2、《日華子本草》:“鴨跖草和赤小豆煮,下水氣濕痹,利小便。”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應(yīng)用1、治風(fēng)熱感冒初起,可配銀花、連翹、薄荷等藥用;治熱入氣分高熱煩渴,可配石膏、知母、蘆根等用。
2、治熱毒咽喉腫痛,常配板藍(lán)根、玄參等藥用;治癰瘡疔毒,可配紫花地丁、野菊花等藥用。
3、治濕熱水腫尿少、熱淋澀痛,可配浮萍、白茅根等藥用。
鑒別用藥竹葉與鴨跖草:兩者均屬清熱瀉火藥,具有清熱利尿之功,治外感熱病、熱淋尿赤。然竹葉甘淡辛性寒,歸心胃小腸經(jīng),長于清心除煩,熱病心煩、口瘡尿赤多用;鴨跖草苦寒兼甘,主入肺胃膀胱經(jīng),長于清熱解毒、消腫,主治痄腮喉痹、咽喉腫痛及瘡瘍腫痛。
相關(guān)藥品炎寧顆粒。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割,除去雜質(zhì),干燥。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搶水洗凈、及時切段、干燥。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nèi),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霉。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葉表面觀:非腺毛有兩種,均為2細(xì)胞,一種短錐形,長45-60μm,壁較厚,基部細(xì)胞直徑約45μm,頂端細(xì)胞短尖;另一種棒形,基部細(xì)胞長45-60μm,壁稍厚,頂端細(xì)胞較長,先端鈍圓,壁薄,常脫落。草酸鈣針晶較多,長至74μm。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25ml,加熱回流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鴨跖草對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5:1:0.05)為展開劑,薄層板置展開缸中預(yù)平衡30分鐘,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再置碘蒸氣中熏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全草長可達(dá)60cm,黃綠色或黃白色,較光滑。莖有縱棱,直徑約0.2cm,多有分枝或須根,節(jié)稍膨大,節(jié)間長3-9cm;質(zhì)柔軟,斷面中心有髓。葉互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9cm,寬1-2.5cm;先端尖,全緣,基部下延成膜質(zhì)葉鞘,抱莖,葉脈平行。聚傘花序,總苞心狀卵形,折合狀,邊緣不相連;花多脫落,總苞佛焰苞狀,心形,兩邊不相連;花瓣皺縮,藍(lán)黑色。氣微,味淡。
我愛中藥網(wǎng),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19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