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黃卷,中藥名。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max(L.)Merr.的成熟種子經發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具有清熱透表,除濕利氣的功效。主治濕溫初起,暑濕發熱,食滯脘痞,濕痹,筋攣,骨節煩疼,水腫脹滿,小便不利。
中文名稱
大豆黃卷拉丁文名
SojaeSemenGerminatum別名
大豆卷、大豆蘗、黃卷、卷蘗、黃卷皮、豆蘗、豆黃卷、菽蘗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歸脾、胃、肺經藥材分類
植物目錄
- 功效作用
- 臨床應用
- 加工炮制
- 保存方法
- 藥材鑒別
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透表,除濕利氣。
主治1、暑濕表證:大豆黃卷能清透表邪,分利水濕。
2、濕痹筋攣,水腫脹滿:大豆黃卷有清利濕熱宣痹之功。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搗汁;或入散劑。
注意事項1、《吳普本草》:“不欲海藻、龍膽。”
2、《本草經集注》:“惡五參、龍膽。”
相關論述1、《本經》:“主濕痹,筋攣,膝痛。”
2、《別錄》:“主五臟胃氣結積,益氣,止毒,去黑皯,潤澤皮毛。”
3、《本草經集注》:“治腹脹滿。”
4、《千金·食治》:“去黑痣。宜腎。”
5、《食療本草》:“破婦人惡血。”
6、《本草圖經》:“蓐婦藥中用之。”
7、《綱目》:“除胃中積熱,消水病脹滿。”
8、《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除濕,解表。主治暑濕發熱,麻疹不透,胸悶不舒,骨節疼痛。”
9、《河北中草藥》:“解表退熱,祛濕除煩。適用于感胃發熱、暑濕,濕溫之表證。”
10、《得配本草》:“配大黃、橘皮、青蔥,治水腫喘急。”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暑濕、混溫初起,發熱惡寒,胸悶脘痞者,配藿香、佩蘭、滑石、通草等芳香化濕、淡滲利尿藥同用;若發熱惡寒無汗或汗出不徹,配香薷以增強解表發汗作用;若濕熱內蘊,煩熱胸痞者,配黃芩、梔子、半夏等以增強泄熱宣透的作用。
2、治濕痹筋攣,骨節疼痛,肢體重著者,配薏苡仁、蠶沙、秦艽等,以祛濕蠲痹,舒筋止痛。
3、治水腫喘急,二便不利,配大黃、橘皮同用,以利水降氣,消腫除滿,如《圣濟總錄》大豆散。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取凈大豆,用水浸泡至膨脹,放去水,用濕布覆蓋,每日淋水二次,待芽長至0.5-1cm時,取出,干燥。
炮制方法1、大豆黃卷:取原藥材,除去雜質。
2、制大豆黃卷:取大豆黃卷置鍋內,加入用淡竹葉、燈芯草煎成之藥汁共煮,至藥汁吸盡后,取出曬干。每大豆黃卷50kg,用淡竹葉2kg,燈芯草1kg。
保存方法
貯通風干燥處,防蛀。
藥材鑒別
鑒別1、取本品粉末1g,加稀乙醇30ml,超聲處理30分鐘,離心(轉速為每分鐘3000轉)1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稀乙醇1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亮氨酸對照品,加稀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19∶5∶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茚三酮試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2、取本品粉末2g,加80%乙醇3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80%乙醇1ml使溶解,取上清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染料木苷對照品,加80%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10μl、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水(10∶1.7∶1.3)為展開劑,置展開缸中預飽和30分鐘,展開,取出,晾干,噴以2%三氯化鋁乙醇溶液,在105℃加熱數分鐘,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藥材性狀種子橢圓形或腎形,稍扁,長0.7-1.4cm,寬5-8mm;表面灰黃色、黑褐色或紫褐色,光亮,有橫向皺紋,一側有長圓形種臍,長2-3mm。種皮常裂開、破碎或脫落。子葉黃色,肥厚,胚根細長,伸出種皮之外,彎曲,長0.5-1cm;質脆易斷。也有少數未發芽的種子,種皮完整。氣無,味淡,有油膩感。
以粒大飽滿、有皺紋及短芽者為佳。
我愛中藥網,分享本頁 地址:http://www.hmhmm.cn/post/8207.html







